【www.yz023.com - 无公害土鸡养殖技术】
江苏省渔业(宝应)科技示范园于2006年在园区利用其中5口池塘进行斑点叉尾鮰与花白鲢无公害混养,其产量与效益均高于当地主养银鲫池,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口条件
土池5口,面积均为10亩,池深2.2米,东西向,南北排列,实行全封闭管理。每口塘配备3千瓦增氧机一台,单相120瓦、容量60千克的投饵机一台。2006年1月初,亩用12.5千克漂白粉清塘消毒。
二、苗种放养
斑点叉尾鮰为从外地购进、规格为30-50尾/千克的冬片鱼种,总放41000尾,除1号塘亩放900尾外,其余四口塘亩均800尾,2006年1月9日放养。花白鲢产于本地,规格为4-6尾/千克,亩放75尾,搭配比例1:2。另套养少量的草鱼、团头鲂、罗非鱼鱼种,均在鮰鱼种下塘后陆续投放。
三、饲料投喂
养殖全程投喂自配的蛋白含量35%左右的全价沉性颗粒料,其主要成分为鱼粉、肉松、豆粕。3月1日、水温6℃以上开食,经8-12天驯食,就能养成快速定点抢食习惯。依据在塘鱼体重测算投饵用量百分比,4月底前占1%-2%,开食阶段3-5天投喂1次,以后每天1-2次;7月上旬前占2.5%-3%,每天投喂2次;8月底前占2%-2.5%,10月底前占2%-1.5%,每天均投喂3次;一般每天最后一次投喂量应大些。每5天调整一次日投饵量,全期共投喂颗粒料6.5万千克。
四、日常管理
1.水质调节
鱼种下塘前,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猪粪200千克培肥水质。2-4月份,每半个月左右加水一次,每次约5-10厘米;5-9月份每10天左右加水一次,每次约10-15厘米。当水质变坏时,要一头进水、一头出水,进排水量不限,直至水质转好为止。6-9月份,按使用说明要求全池泼洒EM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以改良水质、底质。适时开动增氧机、增氧并经曝气逸出有害气体。由于全期未追肥,水质少受外来污染,投喂颗粒料散失少,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2.日常管理
建立池口档案,确定专人负责,每天巡塘3-4次,观察水质变化及鱼的活动情况,特别做好恶劣天气来临鮰鱼易缺氧浮头的预防和解救工作。清除杂物,检查水下食台饵料余缺,作好渔事记录。
3.病害防治
鱼种下塘时,用3%食盐水浸洗,浸洗时间视鱼种忍受程度而定。5-9月份每隔15-25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氟哌酸、三黄粉及保肝药物进行内服预防。每期投药饵3天左右,减少病害的发生。当鱼病发生时要通过镜检等手段准确诊断,防止盲目用药。在鮰鱼病害中以车轮虫病和出血病发生几率最高,危害最大,前者采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效果明显;后者除外用,还需内服药物,外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水体消毒剂按常规增加20%的剂量全池泼洒;内服肠炎灵、鱼血康,按常规量连服5-7天,基本上1-2个疗程即控制了病情。
五、养殖结果及效益分析
斑点叉尾鮰与花白鲢于9月20日陆续起捕,11月下旬干塘捕捉存塘鱼。5口塘共产成鱼4.23万千克,平均亩产846千克。其中鮰鱼3.08万千克,平均上市规格790克/尾;花白鲢1.05万千克,平均上市规格花鲢3500克/尾、白鲢2500克/尾。鮰鱼及花白鲢亩产分别为616千克、210千克,草鱼、团头鲂及罗非鱼等亩产20千克。总产值37.4万元,每千克鱼销售单价分别为:鮰鱼10元、花鲢7元、白鲢4.8元,总利润10.05万元,亩均产值7480元,亩均利润2010元。
六、小结
1.产品经检测合格,全部用于加工出口。花白鲢口感好,养成规格大,受市场青睐,以高于市场价0.8-1.8元/千克售出。另本塘还套养了一定数量的草鱼、团头鲂、罗非鱼,其亩产均在5千克以上,对鮰鱼生长均未产生影响,且成活率高,养成规格大,口感好,在生产上是可行的,也起到了一定的增收增效作用。
2.鮰鱼不宜高密度暂养。首先鮰鱼背鳍、胸鳍锋利的硬刺会相互刺伤。其次,鮰鱼有集群沉底习性,易造成局部缺氧,窒息死亡。2006年11月下旬一约30平方米的网箱暂养3000多千克鮰鱼,上午9时进箱,下午5时出箱,结果死伤400多千克。以后同样网箱,每箱暂养500-1000千克,一直没有出现此现象。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与中华鳖混养技术
1、池塘条件:该塘编号为七号,正常水位1.2m~1.5m,南北向,水面积1334c平方米,四周用50(cm(宽)×70cm(高)×5cm(厚)预制板作围栏设施,进排水分开,水源为直通长江的护场河水,池塘配1台2.2kw瓦增氧机,邻塘六号为同面积同密度,同规格主养鱼对照塘。
2、试验材料:
1.苗种:(1)斑点叉尾鱼种为该场一九九七年五月直接从美国引进的德克萨期系列兰叉尾卵黄苗培养而成;(2)中华鳖苗种为该场自育幼鳖。
2.饲料:(1)斑点叉尾所用颗粒饲料购自美国大豆协会指定的由上海福寿泰公司生产的全价格浮性饲料;(2)鳖料购自镇江苏长江饲炒有限公司。
3试验方法
3.1苗种放养
3.1.1斑点叉尾苗种放养1998年1月2日每667平方米用75kg生石灰汪塘,1月9日进外河水1.5m深,进水时用120目筛绢严重格过滤;1月10日挑选规格一致,健壮无病的斑点叉尾鱼种800尾,重36kg(平均尾重45g)放入试验塘,同时套放每公斤20尾的鲢种200尾。鱼种放养进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分钟。
3.1.2鳖种放养1998年4月20日,放养该场由外塘越冬的自育中华鳖种1100只,重137.5公斤。(平均只重125克)。放养的幼鳖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翻滚迅速。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洗消毒。
3.2饲料投喂
3.2.1斑点叉尾投喂自3月中旬以后,开始进入投饵管理,光用10天时间驯化鱼上浮摄食,饲料每天分两闪投喂,分别为上午10:00和下午4:30,使鱼上浮争食。按四定原则,保证鱼吃好、吃饱,每次投喂量以5分钟吃完为好。一般日投饵量为鱼体重3%~5%。到10月30日止,计投喂颗粒料967.5kg。
3.2.2鳖料投喂将粉状鳖料拌豆油,新鲜菜叶,揉合成块投放于池直坡与池水交接处,投喂时间为每天的9:00和16:00,每次投饵后两小时检查一次,发现残饵及时清除,并根据残饵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计投喂375kg。
3.3加强水质管理,及时预防鱼病从4月至9月,每半个月加换水50cm,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氨氮适中,透明度始终控制在30~35cm。在病害预防方面,注重水伴消毒,每月全池泼洒一次漂白粉,用量1mg/c,甲鱼以内服药为主。
4结果
4.1收获情况1998年11月3日清塘,结果见表1
4.2投入与产出
4.2.1投入池塘水费1600元,电费204元,工资1596元,饲料费3386.25元,苗种费22750元(鱼种按3.00元/尾,幼鳖按6元/只计),折旧费300元,合计29836.25元。
4.2.2产值甲鱼29000元,鱼10372.5元,鲢鱼400元,计39772.5元。
4.2.2经济效益(净利)9936.25元,每667平方米4968.12元。
5小结与体会
5.1给斑点叉尾投喂专用浮性颗粒饲料较投喂沉性颗粒料好,主要有两点:(1)浮性料熟化程度高,消化吸收率也就自然比沉性料好;(2)浮性料漂浮在水面上,既较好地掌握投喂量,减少浪费,又可以观察鱼种群的吃食状况,有无疾病,个体大小等。
5.2斑点叉尾有较强的攻击性,喜群体抢食,为了减少相互间的碰撞造成擦伤,投饲时应尽量把饲料撒开一点,这样也可使规格较小的斑点获得食机会。
5.3与同密度、同规格单养斑点叉尾的六号对照塘相比,混养塘开动增氧机明显减少,这可能与甲鱼上下游动,中和了底层氧绩,使整个池塘水体保持在较充足的溶氧上有关。
5.4根据试验和摸索比较,斑点叉尾与甲鱼混养有三点值得注意:(1)投饵时间、食台要错开,应先投喂甲鱼料,先投喂鱼料,否则影响鱼吃食,特别是规格大的甲鱼对鱼的吃食影响较大;(2)鱼起捕不完在越冬后,因大规格的鱼有埋塘现象,会影响甲鱼冬眠;(3)鱼胸鳍较硬,又喜欢埋塘,给起捕带来一定困难,如何改进捕捞方法,使得操作更方便是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的。
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培育及养殖要点
鮰鱼肉质细腻、无肌间刺,是很好的火锅原材料,目前鮰鱼消费在江苏、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发展迅猛。因近几年我国鮰鱼的出口规模、渠道都比较规范,所以美国从我国进口鮰鱼的数量有所增加。2010年我国鮰鱼产品出口总量9289吨,出口额4211万美元。因国内需求迅猛,今年,湖北、湖南等地的斑点叉尾鮰从出口而转向内销。
前些年,我国鮰鱼消费不少是从国外进口而来,2001年,我国鮰鱼消费和养殖又发生新的变化。现将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开发区养殖户刘洪江的养鮰经验介绍如下:
斑点叉尾鮰鱼苗池塘无公害培育关键技术
鱼苗饲养是把孵化出膜后能主动摄食的1.35厘米左右的鱼苗饲养至10厘米左右,约需要30-40天时间,一般为35天。池塘培育斑点叉尾鮰苗种是最有效的苗种培育的方法。饲养鱼苗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精心的管理,其生产指标是:成活率90-95%,规格5厘米以上,鱼体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苗种。
1、环境及池塘条件
鱼苗培育的场地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养殖用水不得有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配套设施:用电设施齐全,有条件的地方大规格鱼种培育池配备增氧机。
2、培育池准备
大规格鱼种培育池投放苗种前首先进行池塘清整,平池底,除杂草,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带水清塘,保持池塘水深0.5-0.6米,每666.7m2用生石灰150-20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有效杀灭病原体及野杂鱼类。在鱼种培育池清塘消毒后第2-3天,每666.7m2施放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100-150公斤,作为池塘培育水质的基肥,但以后不再施追肥。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繁殖浮游动物水质变清,约水体透明度50厘米左右后投放苗种。
3、苗种的放养
放养鱼种的密度与鱼种出池所要求的规格有关。出池鱼种规格为体重50克,其每亩放养密度为6000-8000尾;出池鱼种规格为体重70克以上,其每亩放养密度为5000-6000尾。苗种下塘饲养10天后每亩套养规格为5-6cm的白鲢鱼种120-150尾、花鲢30-35尾,一次性放足。鱼种质量应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的要求,活动力强、体质健壮、体灰色一致,体表光滑,粘液丰富,体两侧有不规则的斑点,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放养鱼种要求规格基本整齐。放养时其温差不能大于±5℃,鱼种带水操作与运输。鱼种放养前必须用药物体外消毒,防止病体带入新的培育池内,一般用2.5-3%食盐水浸洗5分钟左右或20ppm高锰酸钾浸洗5-10分钟(2%的盐水同时加入青霉素钠1500万单位)。
4、饵料与投喂
选择符合无公害饲料安全卫生准则的专用斑点叉尾鮰鱼种的全价人工配合饵料,饵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达36-38%,动植蛋白比例为1:1.3。颗粒饵料的直径以鱼的个体随时变换,最好以浮性饵料为主。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水质与生态环境条件等来确定。当水温在20-30℃时,鮰鱼摄食强度最大,其它水温时摄食强度相对较小。每次投喂以达到八分饱即可,同时还应对鱼类吃食情况进行检查。每天投喂的次数根据不同情况而定,通常是上午、下午各一次,上午是早上6:00以前、下午是6:00以后。
5、水质管理
适时加水,调节水质:要求水质保持清爽,透明度40-50cm为宜,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为防止水质变坏,应定期加注清新水,6-8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20-30cm。每20天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调节水质及控制pH值为6.8-8.5。在7-8月份高温季节或阴雨低气压天气,应注意饲养水体溶氧变化,如发现水中溶氧低于3mg/L或发现鱼有浮头征兆,应减少投饵量与加注清新水,并开增氧机增氧。日常每天坚持巡塘,观察鱼摄食和生长情况,测量水温。每7-10天检查一次鱼体生长情况,每半个月调整一次日投饵量。影响投饵量的因素很多,除水温、水质(溶氧、pH值等)外,鱼体本身的生理状况、天气、饲料的可口性等对摄食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饵。为了做到数据齐全,每口池塘应建立档案,做好鱼塘记录等日常管理工作。无公害鱼种池塘养殖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工作相当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做到以防为主、管理为先。预防鱼病的措施,除做好鱼池消毒、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还要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变质饵料,并定期用药物预防,进行综合防治。
池塘无公害规范化养殖斑点叉尾鮰成鱼关键技术
1、饲养环境与池塘条件
场地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水体的溶氧量应在4.5mg/L以上,pH为6.8-8.5,适宜透明度为40-50cm。大规格鱼种培育池形状为长方形最好,面积为8-10×667m2,池深2.0-2.5,水深1.5m以上,池塘底部淤泥厚度应小于15cm或硬质、砂质底为宜。
2、池塘准备
食用鱼饲养池投放鱼种前首先进行池塘清整,除去池塘的杂草,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首先将池塘注水0.5-0.6m,每667m2用生石灰150kg化浆全池泼洒,有效杀灭病菌及野杂鱼类。在鱼种培育池清塘消毒后第2-3天,每亩施放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80-100kg,作为池塘培育水质的基肥,但以后不再施追肥。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繁殖浮游动物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约50cm左右后投放大规格鱼种。
3、鱼种放养
种质应活动力强、体质健壮、体灰色一致,体表光滑,粘液丰富,体两侧有不规则的斑点,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放养鱼种要求规格基本整齐。放养密度根据食用鱼上市规格及产量来计算放养量;上市规格为700-1000克,产量为500kg/667m2放养量为900-1000尾;产量为600-700kg/667m2其放养量为1100-1300尾。同时套养10-12cm的白鲢鱼种150-200尾、花鲢35-40尾,控制浮游生物的繁殖量调节水质。放养鱼种时水温差不能超过5℃,放养鱼种适宜水温为20-24℃,鱼种投放前必须用2.5-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7分钟鱼体消毒,杀灭各种病原体及利于受伤鱼体恢复。
4、饲料与投喂
食用鱼以投喂含蛋白质32-34%全价人工配合饵料为主,以浮性颗粒饵料为佳,粒径应与不同规格成鱼的口径相适应。饲料必须符合无公害饲料安全卫生要求的标准饲料。投喂量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水温按饲养水体鱼体总量的比例计算投喂量,其详细方法见日投喂饲料率。投喂方法根据不同体重的鱼其投喂次数不同,鱼体重在50克以下每日投喂3次,鱼体重在50g以上日投喂次数为2-3次,上午6点前,下午6点后,晚上11点各投喂1次。投喂量以15-20分钟内能摄食完为准。
5、饲养管理
食用鱼日投饲管理较为重要,投喂饵料必须做到将饵料投匀、投足、投好,不能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水源须达到无公害水质标准,无污染源外,每15天左右可进行饲养水体交换一次,换水量约池塘水体总量的三分之一;保持饲养池塘水体的溶氧在5mg/L以上,pH值6.8-8.5,透明度为40-50cm,调控池塘水色为茶褐色,及时将池塘内的杂物捞出保持清洁卫生的生态环境条件。为保持饲养水体pH值在适宜的范围之内,每12-15天在饲养池塘水体中按每667m2用生石灰10-15kg溶化水浆全池洒泼调节水质pH值。日常管理是鮰鱼饲养的关键直接关系饲养成败。每天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饲养池塘水色、水位变化,鱼群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并及时处理水质、摄食等问题。在病害防治中,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鱼种放养时必须用2.5-3%的食盐溶液浸泡5-7分钟给鱼体消毒杀灭病原体。在食用鱼饲养期间每隔30天用生石灰化成浆全池泼洒,每15天左右用0.3-0.35ppm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预防鱼病发生。发现鱼病要正确诊断,及时用药治疗。防治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药物使用方法必须按无公害标准的规定执行。食用鱼上市前须休药期在20天以上。
斑点叉尾鮰与罗非鱼混养高产技术
美国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罗非鱼,又称非洲鲫鱼。本文通过以斑点叉尾鮰为主养鱼,罗非鱼为配养鱼,利用“80:20”池塘养殖模式进行养殖而获得高产高效的一种养殖技术。现将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追肥,每天施尿素、复合肥各0.3kg/亩、碳酸钙0.5kg/亩。施肥方法是将肥料用水溶解后均匀泼洒在水面。施肥时间为晴天的中午,阴雨天不施肥。每天施追肥1次,连续几天,直到池水透明度为25cm左右时停止。有机肥培水,通常每亩施经发酵的粪肥300~500kg,或绿肥500~700kg。
3鱼种放养
鱼种选择
应选择优良鱼种,规格整齐合适,体质健壮、无伤病。在引进罗非鱼种时,注意选择信誉好的良种场,确保其生产的罗非鱼种雄性率较高、生长快。
鱼种规格
选择大规格的鱼种进行投放,美国斑点叉尾鮰鱼规格为10cm、罗非鱼规格为100g。
放养时间
要求自然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就可选择晴天放养。一般3月中旬就可放养,4-5月最适宜。
放养模式
采用“80:20”健康养殖模式进行养殖,放养品种以粗规格为主。美国斑点叉尾鮰为主养品种,罗非鱼为配养鱼,同时搭配规格为150g鳙鱼和规格100g鳢鱼。按照主养鱼产量占80%,配养鱼产量占20%的“80:20”健康养殖模式进行投放。
放养密度
经过标粗规格达10cm美国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密度为2200尾/亩、规格100g的罗非鱼700尾/亩,同时每亩水面混养规格150g鳙鱼40尾、规格100g的鳢15尾。鱼种放养前用3%~5%浓度的食盐水浸浴消毒。
4养殖管理
投饲
投喂人工配合颗粒浮性饲料,有条件的每口鱼塘(8亩左右)可安装一台饲料自动投喂机,根据水温、鱼体重量和天气变化情况,投饲量控制在鱼饱点的90%左右,使饲料系数与鱼的生长速度达到最佳的平衡。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以利于鱼类生长和保持水体环境质量,投喂饲料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刚开始时,要进行投饵驯化,然后固定食场,一般日投喂2次,上午8:00-10:00,下午2:00-4:00各喂1次,每次要求均匀投喂,不可忽多忽少,同时要保证饲料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
水质调控
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的效果。鱼种放养初期,池塘水深保持在0.8~1m之间,然后逐渐添注新水至水深1.5~2.5m;养殖前期,不用换水或少换水;养殖后期,要定期换注新水,并在养殖期间每隔20天,每亩施用生石灰10公斤,全池泼洒以中和池塘积累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酸性,调节pH值和控制致病细菌的繁殖。
使用增氧机
以4~6亩水面安装一台1.5kw叶轮式增氧机。养殖前期,不用开机或少开机,中后期,白天中午开机2-3小时和夜晚开机5-8小时。在出现天气突变时,应灵活掌握开机时间,特殊情况下随时开机。
日常管理
日间结合投饲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建立并记录好养殖日志,为分析养殖效果、监控养殖鱼类安全质量、总结生产经验等提供数据或依据,有效地促进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5病害防治
要遵照“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鱼种放养前,要曝晒池底,清除部分淤泥,做好清整消毒工作,以彻底杀灭病原体;放种时用3%~5%浓度的食盐水或600mg/LPV碘溶液浸浴进行消毒鱼体消毒,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消毒,通常用10~15公斤/亩生石灰、0.2~0.3ppm的二溴海因或0.3~0.4ppm二氧化氯进行全池泼洒1次;适当换注新水;科学增氧;在发病季节,可定期使用维生素C、大蒜素、穿心莲等拌饵投喂。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
(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6)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在池塘养殖中病害较多,危害性比较大,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应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主要是寄生虫危害较大,可用硫酸铜、甲醛等药物防治,夏秋季细菌、病毒易流行,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防治。
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1)水域选择与网箱设置选择水流缓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设置网箱。网箱面积一般以1-8平方米、网目2-3cm为好。网箱排列呈“品“字形,便于水体交换。
(2)放养鱼种的放养规格、质量、放养要求均同于池塘养殖。放养量一般200-300尾/米2。
(3)饲料营养质量要求和投喂要点均同于池塘养殖。
(4)饲养管理每天应注意观察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经常在网箱周围泼洒氯制剂药物预防鱼病。发现鱼病药用药物采用浸泡方法治疗鱼病。每天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漏,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每三天应洗刷一次网箱的周围,便于水体充分交换。
无公害养殖斑点叉尾鮰常见病之水霉病防治技术
1、病原:水霉菌。
2、症状:同其他常见养殖鱼类水霉病的症状,即鱼体伤口处长出棉毛状的菌丝,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鱼病,斑点叉尾鮰各种年龄的鱼(包括鱼卵)均可被感染。此病终年可见,尤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此病还可与斑点叉尾鮰的其他疾病并发,如鱼种的烂尾病等,这给养鱼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3、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要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日常养殖操作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在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过程中,坚持每天用3%~4%的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能有效地防止卵块感染上水霉病,以保证正常孵化出苗。
②全池泼洒食盐及小苏打合剂(1:1),使池水呈8克/立方米的浓度。
③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呈2~3克/立方米的浓度,隔2天泼洒1次。
④用3%~4%食盐水浸泡病鱼5分钟,或用0.5%~0.6%食盐水浸泡病鱼1小时。
⑤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子(烤黄)1000克,碾粉用温水浸泡8小时,再加碳酸氢钠250克,食盐500克,兑水全池遍洒。
斑点叉尾鮰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一、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二、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三、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四、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我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疾病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美国鲶鱼。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的淡水优良养殖品种,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近年来,随着加工出口的突破,斑点叉尾鮰在我国的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本文简单介绍了斑点叉尾鮰的两种健康养殖技术。
1、池塘养殖技术
1.1池塘条件
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场所建造。经验表明,斑点叉尾鮰正常生长要求的溶氧为3mg/L以上,溶氧若大于5mg/L时生长良好,溶氧低于5mg/L时生长缓慢,且饲料系数大,进排水不方便的池塘需配备增氧机。池塘底质以壤土为好,养殖池塘水深1.5m~2m。
1.2放养准备
1.2.1清淤消毒
池塘要先将池水放干,把池底过多的淤泥清除出塘外。亩放生石灰100kg或者用30×0.000001浓度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消毒后晒池两个星期,晒塘期间修好进排水闸,以利养殖期内及时换水。
1.2.2肥塘
用60目筛绢网做成锥形网袋过滤进水,池水深60cm,亩施有机肥100kg或化肥(尿素等)2×0.000001浓度。逐渐加水到1.5m。如果投放40g/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亦可以不肥塘。晒塘后直接进水至1.5m,池水的pH值调至6.5~8.0即可投放鱼种。
1.3苗种放养
为缩短养殖周期,做到早放养、早上市,一般应在3月中旬以前、水温10℃左右放养结束。池塘单养斑点叉尾鮰宜放养20~30尾/kg的大规格鱼种,一般每亩放养800~1000尾。鱼种选择要求规格一致、体表无伤、活力强。鱼种下塘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消毒。
1.4饲料投喂
1.4.1饲料的选择及投喂量
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放养初期饲料蛋白含量要求32%~36%,养殖中后期蛋白含量可降至30%~32%。一般应选择大型饲料厂生产的沉性或浮性颗粒饲料。饲料粒径、投喂量随着鱼体增重、天气、水温及时调整,一般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鱼个体重大于300g后为2%以下。
鱼体平均重根据每月一次的测量情况而得,在每个投饲月内,每10天可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为原投饲量的5%~10%。
1.4.2投喂方法
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故投喂时间最好选在日出后两小时及落日前两小时。斑点叉尾鮰有群聚特性,通过驯食,按“四定”方法(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进行投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1.5日常管理与防病
为避免养殖后期因池水过肥而形成“水华”,每亩池塘应搭配放养鲢90尾,鳙10尾。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每5~7天应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4~1/3,先排后进,水源不便的池塘应定期启动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含量。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斑点叉尾鮰具有抗病力强的特点。只要管理好水质,一般不会发生疾病。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维生素c拌饲制成,不但可增强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还可促其生长。
1.6收获
斑点叉尾鮰个体重在500~750g之间售价最好。当个体重达500g即可陆续起捕上市,一般用拉网捕捞。捕大留小。池底平坦的池塘一般第一网起捕率达70%以上,高者可达90%。捕前24小时应停止投喂。
2、网箱养殖技术
2.1水域条件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水域应水质良好.水深3m以上,透明度50cm以上,有一定的水流。流速低于5m/s的河道或大中型湖泊、水库的湖湾、库汊处。
2.2网箱制作与投放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以小体积网箱为主,一般以每只网箱10平方米以下为好,网箱以正方形为主,用毛竹或木头作框架,无结节聚乙烯网片作箱体,网片网目大小根据放养鱼种的大小而定,以放养的最小规格鱼种的头前部不能钻出网片为准。网箱一般箱体高1.1m~1.2m,做成封闭型,箱盖加遮光材料,并根据投喂的是沉性料或是浮性料而决定。投喂沉性料的网箱,在网箱底部及向上20cm处,加缝一层20目的网片,防止饲料散失。并在网箱中间安装一根直径10cm以上的投料管,投料管上部高出箱盖20~30cm,下部距箱底30cm左右;投喂浮性料的网箱。在网箱顶部中间安装一个30cm×30cm投料口,投料口可用木板等制成,下部浸入水中10cm左右,上部高出箱顶20cm左右,并在网箱顶部及水面向下20cm的部分加缝一层20目的网片,防止饲料散失。
网箱在鱼种放养前15天左右应提前浸泡在养殖水域。网箱排列因充分考虑水流、风浪等的影响,并要注意是否影响航行、泄洪,生产管理是否方便等。一般情况下,要保证每个网箱有一面是迎着水流或风浪的,每只网箱之间应有2m~3m的间隔,每两排网箱之间应有5m左右的间隔,以保障水流畅通和生产操作的方便。
2.3苗种放养
由于网箱养殖区域的水质一般比较清瘦。故鱼种不宜太早放养.应在水温达到10℃~15℃之间开始放养。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宜放养20~30尾/kg的大规格鱼种,一般每立方米放养300~400尾。鱼种选择要求规格一致、体表无伤、活力强。鱼种下箱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消毒。
2.4饲料投喂
2.4.1饲料的选择及投喂量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对饲料的选择与池塘养殖相同,但由于养殖水域水质较池塘清瘦。故在投料量上应较池塘略高。
2.4.2投喂方法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较池塘养殖在饲料投喂方面麻烦一点,但由于养殖密度远比池塘高,一方面较易被养殖的斑点叉尾鮰采食,另一方面也会因相互争抢而造成饲料的散失,加设投料管、投料口及在箱底和顶部加缝密网目网片就是为了防止饲料散失,同时,在每次饲料投喂时,要尽是加快速度,增加箱内鱼类采食机会。采用沉性饲料的网箱,在投料时可在投料管上部套一个喇叭型装置,以加快投料速度。
2.5日常管理与防病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最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是清刷网箱和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及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时更换网片。要每天在投料时注意观察网箱内鱼类的吃食、活动情况,定期清刷网箱,发现网片有破损及时修补,并可根据鱼类生长情况更换网片。此外,在汛期要及时关注台风、水位等的突然变化,防止网箱倾覆、破损而发生逃跑。斑点叉尾鲴在网箱中养殖,一般不会发生病害,与池塘养殖一样,可在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维生素c拌饲制成。
2.6收获
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鲴,收获十分方便,主要是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市场行情确定收获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网箱的鱼最好同一批收获,防止因多次操作损伤鱼体引发病害。
斑点叉尾鮰鱼苗培育技术
掌握幼苗出槽时间
刚孵化出膜的幼苗,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弱,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因而需要进行暂养。待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有一定游动能力,再将幼苗放入暂养池中暂养一段时间。出孵化槽的时间一般为出膜后7天~8天,体长10毫米~14毫米。
幼苗暂养
幼苗暂养设施幼苗暂养设施主要有流水式水泥池、网箱等。水泥池为圆形或方形均可,一般容量在3立方米~5立方米即可,水体不要太大。进出水口必须经40目~50目的筛绢布拦好,以防跑苗。网箱规格为2米×1米×0.5米。
幼苗暂养方法
1.水泥池流水暂养:将带有卵黄囊的幼苗放入流水水泥池中,每立方米投放2.5万尾~3万尾,开始3天~4天,只要保持不断流水,溶氧充足即可。4天~5天后,当幼苗发育逐渐完善,能自由游动时,即可开始投喂浮游动物和人工微型饵料,以红虫、摇蚊幼虫等活饵为最好。投喂要少量多次,让幼苗吃好,吃饱,直到幼苗体色从微红转变为深灰色下塘为止。在暂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定期用8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消毒。
2.网箱暂养:用40目~50目尼龙纱布制成2米×0.8米×0.5米的网箱,在幼苗暂养下塘3天~4天前把网箱放入经消毒后的池塘中浸泡,以使网箱软化,减少与鱼的磨擦。暂养水体要求透明度在50厘米以上,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每平方米网箱暂养幼苗5000尾~10000尾。网箱出口应在水面下4厘米~5厘米,以便幼苗能自由地从网箱游到池中。幼苗入箱4天~5天后,一般能自由游出网箱,如还有鱼苗未能游到池中,就应将鱼苗放出。幼苗管理主要是应注意水质清新,不能浑浊,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勤洗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损,以防幼苗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