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养牛经。
“老吕,你这的高山黑猪肉口感好,味道纯,我再来挑几头,拉回去分给朋友和亲戚。”11月30日,市城区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盛爱明,在今年第三次买老吕的高山黑猪时说。
养高山黑猪的老吕名叫吕善明,家住茅箭区茅塔乡岩屋村。岩屋村是茅箭区南部山区偏远村之一,南与房县接壤,海拔580多米,山高人稀。吕善明既是岩屋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是该村的养猪致富带头人。
当初返乡支援家乡建设时,吕善明认为养高山黑猪前景广阔,便筹资建起养猪场。由于一段时间养猪业不景气,一些养猪户转为发展其它行业,但吕善明坚信黑猪市场有潜力,自己又有经验和技术,只要坚持,一定能出成绩。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实践,他摸索出了饲料配比、防疫等一整套养猪方法。可是在圈养过程中,他发现猪总生病不长膘。而散养后,猪长得快多了,也不生病了。于是吕善明决定到山上放养猪,致力把无公害的生态黑猪肉送上餐桌。目前,他存栏生猪80多头,能繁母猪达16头。今年上半年,他出栏生猪200多头,获得纯利润5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吕善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毫无保留地把养猪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村民,支持村民养猪。去年,岩屋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岩屋村养猪户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20多户。下一步,吕善明打算带领村里的养猪户成立养殖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相关推荐
80后“猪倌”的致富经
“你家的猪啥时出栏?先说好了,至少得给我留10头。”得知生猪即将出栏,山河农场80后“猪倌”狄奇凯的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打电话订购的人络绎不绝。
今年28岁的狄奇凯,5年前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养猪接力棒。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对养猪驾轻就熟的他,还是遭受到了养猪以来最大的危机。
2012年4月,大庆一家屠宰场前来收猪,由于一时疏忽,运输车辆没经过消毒直接进入了猪舍,3天后,猪瘟和猪蓝耳病毒在狄奇凯的猪舍里混合暴发并迅速蔓延。几天之内,猪舍里的60多头育肥猪和10多头种猪就先后染病死亡,就连之后陆续出生的180多头仔猪也没能幸免。这场疫病使狄奇凯共损失500多头猪,经济损失高达25万元。
认真总结惨痛教训的狄奇凯把防疫灭病作为养殖的重中之重,改扩建猪舍,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免疫注射,定期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严格出入猪场车辆和人员的消毒防疫。经过近半年的休养生息,狄奇凯的猪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了保证生猪品质,狄奇凯特意引进并精心繁育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吃得少、出栏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种,并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为仔猪、妊娠猪、瘦弱母猪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由于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狄奇凯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去年春节,赶上我家的母猪难产,偏偏兽医又了去外地,病急乱投医的我,试着给狄奇凯打了个电话,他二话没说,立马赶了过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助产,母猪顺利地生下了12头小猪,忙活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走的时候还一再嘱咐我,有事给他打电话,看他把过年刚上身的新衣服都弄脏了,我这心里真过意不去。”养殖户杨小波说。虽然不是兽医,可养殖户哪家的猪有毛病了,都习惯找狄奇凯,他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帮助养猪户排忧解难。
狄奇凯还牵头成立了养殖协会,对入会的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管理,还指导养殖户对饲料、水质、污粪处理等环节都实行标准化管理。针对生猪市场低迷的实际,狄奇凯另辟蹊径,把养殖重心放在改良野猪养殖和市场营销上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他改良的野猪仔猪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二代野猪瘦肉较多,口感好,吃的也不像家猪精草细料,出栏时间短,成本底,价格贵,使野猪养殖成了优势产业。
山河农场工会、团委按照“带动青年共同创业”的工作思路,为狄奇凯的养殖场和所在的管理区联建了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由他担任站点管理教员。九三管理局工会还邀请养猪小有名气的狄奇凯登上了管理局职工养殖培训班的讲台,传授介绍养殖经验。如今,狄奇凯的猪场已经发展到猪舍面积2500平方米、年出栏1700多头的千头猪场规模。80后“猪倌”狄奇凯正朝着“养猪大王”的目标阔步前行。
羊倌田广虎的致富经
2月27日,明媚的阳光让大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在沙坡头区兴仁镇团结村养殖大户田广虎家的羊圈里,年前入栏的200多只育肥羊正在那吃着草料,个个膘肥体壮。
“这些羊入栏的平均价格是400块钱一只,现在能卖到500块钱左右,喂上一个月,一只羊能净赚50块钱左右。”田广虎颇为自豪地说。
田广虎一家去年养羊的毛收入超过了4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同村不少村民依着老田的路子,依靠扶贫贷款也搞起了养殖。村口超过2万平方米的“养殖示范场”是移民村农户发家致富的最好例子。
看似简单的“一进一出”,却需要流动资金为保障。2016年,沙坡头区共发放各类产业扶贫贷款1904笔8173万元。田广虎一家赶上了好机遇,通过村互助基金和移民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的落地,加上政府提供的养殖技术指导,让自家羊圈里的羊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要出栏育肥羊一万多只,最多的时候,一天出栏800多只羊。
团结村村委会主任李治海说:“田广虎一户搞养殖,带动了20多户,这些人的生活如今都过得红红火火。”
“能有这样的发展,一个是政策得力,还有就是领导和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如果今年政府再能给一些好的优惠政策的话,我们村打算养到4000只左右,最好一个月就养到4000只,一年出栏个4万只,这是我们的理想目标。”田广虎说。
兴仁镇团结村是一个纯移民村,2011年由海原县蒿川乡整体搬迁而来。起初村民靠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如今,借力精准扶贫政策,让田广虎这样的能人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类资金帮扶致富,养殖示范、劳务输出和货运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6年,团结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955元,成功实现了脱贫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