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养殖常见病的防治。
(1)病原短杆菌感染。
(2)症状与流行
初期症状表现为鳍条基部充血,鳍条附近的皮膜腐烂,背鳍附近表皮脱落明显,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红肿,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逐渐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停止摄食,衰弱致死。烂鳍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水质恶化、暂养时间过长或鱼体受伤时,容易在皮肤溃疡部位寄生水霉,引发水霉病。此病夏季易流行。
(3)防治方法
①始终保持鳅鱼养殖水体水质良好(可使用“超浓缩光合细菌”),减少病菌繁衍;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扦捕、运输等操作时要慎重细心,避免鱼体受机械损伤。
②用聚维酮碘(10%)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0.5毫升/升浓度。
③全池遍洒强氯精(含有效氯90%),使池水呈0.5~0.6毫克/升浓度。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或用0.2毫克/升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天—4天。
相关阅读
泥鳅养殖常见病之烂身病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泥鳅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具有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主要症状
早期病鱼表现出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等症状,有的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等。后期病灶面积逐渐扩大,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等。
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水质环境较差的鱼塘。此外养殖鱼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可经伤口侵入,导致鱼发病。引起鱼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
(1)调水、解毒,由于发病鱼塘的亚硝酸盐浓度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期用药的效果。临床可用解毒活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兑水后全池泼洒消毒。(2)发病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消毒,可选用重碘(复合碘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实践表明,在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较好,而水体有机质浓度较高时,可使用菌毒必可和暴血停等进行治疗。(3)内服药物,全池消毒后内服消炎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另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硫酸庆大霉素,并配合使用应激宁全池泼洒治疗。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的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根据情况再酌情治疗2~4天即可痊愈。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烂鳍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
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从当年鱼到产卵亲鱼均会患此病,以个体较大的鱼发病较为常见。而对于大规格鱼种(体长6~15厘米)的感染也较为普遍。一旦发病,将造成批量死亡,直接影响商品鱼的产量,损失较大。
2、症状
初始阶段,病鱼的鳍条边缘出现乳白色,然后尾柄部的皮肤发白、黏液消失、肌肉红肿;严重时,鳍条残缺不全,尤以尾鳍受损更甚,常连膜一起被破坏,形成帚状的分枝分叉,肌肉溃烂脱落,骨骼外露,甚至整个尾鳍烂掉。游动迟缓,常因运动受阻而呆滞池边,摄食减少,体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全池泼洒鱼虾安,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克,或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以预防烂尾病的发生。
②每千克饲料拌土霉素1克做成药饵,连续投喂5天,摄食将恢复并增加。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泼洒全池。
无公害泥鳅养殖常见病腐鳍病和打印病的防治技术
一、腐鳍病
1.病原:短杆菌感染。
2.症状:背鳍附近肌肉腐烂,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不摄食。
3.流行:易在夏季流行。
4.防治方法:①用0.3~0.5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全池泼洒1次;②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即可痊愈;③将八黄散加入25倍的0.3%氨水浸泡提效,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在病情初期使用效果极佳。
二、打印病
1.病原:嗜水产气单胞杆菌。
2.症状:病灶红肿,椭圆或圆形。患处主要在尾部两侧,似打上印章。
3.流行:流行于7~9月。
4、防治方法:①用0.1~0.3毫克/升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1次;②用2%的石炭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处。
甲鱼养殖常见病烂嘴病的防治技术
鳖烂嘴病是由奇异变形菌感染引起鳖嘴部溃烂的疾病。
(一)病原
肖克宇等(1998)报道,鳖烂嘴病的病原为奇异变形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周生鞭毛;10℃以下及45℃以上不生长;在无氯化钠及含0.5%氯化钠的胨水中生长良好,含6%以上氯化钠的胨水中不生长;pH5-10均生长。在兔血琼脂上轻度β溶血,兼性厌氧;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硝酸盐还原、鸟氨酸脱羧酶、酪氨酸变透明、葡萄糖产酸和产气、木糖产酸等均为阳性;氧化酶、吲哚产生、甲基葡萄糖产酸、麦芽糖产酸等均为阴性。对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有惊人的抗性,其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为嗜水气单胞菌的20-30倍。注射及创伤后菌浴可引起鳖发病、死亡;而无创伤菌浴则不发病死亡。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主要危害温室饲养的稚鳖、幼鳖,发病率不高,为5%-10%,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病程较长,有的达1-2个月。
(三)症状
病鳖的吻端糜烂或缺失,有的下嘴唇、甚至下颌的皮肤、肌肉溃烂,露出骨板,有的下颌或口腔长疖,头部明显不对称,甚至眼睛肿胀失明。病鳖活动迟钝、食欲减退或废食,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肿大,呈淡黄色至褐色,有出血点;胆囊大,胆汁脓稠,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五)预防措施
(1)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清扫、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池壁要光滑,要保持环境安静,水温、气温的温差不能大,且要稳定。严防鳖体受伤。
(六)治疗方法
(1)全池泼洒水产保护神,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2-0.3毫升。共泼2-3次,每次隔1-2天。
(2)同时投喂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1号5-10克拌匀后投喂,连喂5-7天。饲料中再加些粉碎的新鲜动物肝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病重的注射治鳖灵2号。(3)治愈后隔2天,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泥鳅养殖常见病出血病如何防治
(1)病因
该病为综合因素诱发。
(2)症状及危害
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腹腔积水,肝脏肿大,肠腔内积有多量液体,呈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早春至10月份易发此病。
(3)防治方法
①改善水体与环境条件,适当换注新水;严格防止带病的鱼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内。
②用五倍子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3~0.5毫克/升,1天1次,连用2~3天。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兑水全池泼洒,或每千克泥鳅用10~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④每千克泥鳅投饲含有0.3克出血平的饲料,预防连用2天,治疗连续投喂5~7天。
⑤第1天用水质保护剂(硫代硫酸钠粉),每立方水体用量为1~1.5克,全池泼洒1次;第2天用鱼虫杀星,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03~0.05克,全池泼洒1次;第3天用菌毒强杀(复合碘溶液),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1~0.15克,全池泼洒,同时用出血宁(甲砜霉素粉)、渔用ABC(复合维生素)和三黄散,每千克饲料用7克、5克和5克,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
(4)注意事项
使用以上药物的休药期如下:土霉素30天,甲砜霉素14天。
泥鳅养殖常见病之胀气病的防治技术
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质不断恶化,疾病不断增多,近年出现的“胀气”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大量死亡。
一、泥鳅“胀气”的症状:泥鳅在池塘中表现为腹部朝上漂浮于水面,而沉不到水底,将其打捞上来发现泥鳅肚子鼓鼓的,表现出发胀症状,有时腹部胀得发红,感觉腹壁很薄,肠壁变得很薄,有时伴有肠炎发生;多数肝胆有病变,有的肝脏、脾脏肿大,肝脏发黄、发白、发绿,胆汁变黑变黄。病情严重的发生死亡。
二、泥鳅“胀气”的原因:
①泥鳅的肠呼吸:泥鳅除了用鳃、皮肤呼吸之外,还可以用肠道呼吸。泥鳅的肠道既承担了消化食物的功能,又承担了呼吸功能。据研究,泥鳅“肠呼吸”可占其呼吸量的1/3。投饵时,“肠呼吸”的次数有所增加。这种次数的培加,有时与投饵的质量有关。例如投喂高蛋白或单一的饵料后,泥鳅会在池中集群,“肠呼吸”的次数随之迅速增加,而后逐渐不摄饵,其在池中游动,最后浮到水面。解剖观察,症状如上所述。
②水温对泥鳅的影响:泥鳅生长适宜水温为14~28℃,最适水温为23~26℃,水温5℃时泥鳅进入较深水域冬眠;水温30℃时进入夏眠状态,即入泥安定,不食不动。
③泥鳅的食性: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高,而对植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偏低。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一般选择蛋白含量30%左右的全价配合饲料即能满足泥鳅的生长发育需求。
三、防治方法:全池泼洒食盐,5千克/亩;内服药饵:100千克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00克,甘泰乐500克,大蒜素200克,食盐300克,连喂5~7天。
甲鱼养殖常见病之烂甲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1、烂甲病的发生与危害
甲鱼烂甲病又称白点病。在国内许多甲鱼场中都有该病的发生、流行,经细菌学分离与鉴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碱菌等多种细菌,其病症主要表现为背甲腐烂。该病初期,背甲皮肤有疣状突起,内有干酪状脓灶,严重时,病灶周围皮肤腐烂脱落,背甲腐烂穿洞,有大豆般大。解剖病甲鱼,肝、脾、肺有出血点。该病传染性强,暴发流行时,如果治疗不当,死亡率很高。烂甲病主要是由于池底铺设沙子或石子不光滑,磨损皮肤,加之水质恶化,水底污物不及时排掉,使甲鱼降低抗病力而引起的细菌入侵致病。
2、烂甲病的防治方法
(1)改善水体环境:该病发生多是由于水环境恶化,池底污物积累过多,加之甲鱼抵抗力降低,皮肤损伤,病菌趁此入侵致病。因此,日常管理中除定期排污、加注新水外,还应注意池内铺设的沙、石要及时消毒与更换。
(2)定期水体消毒:在日常管理中,定期用巨碘或益生宝碘或益生醛杀或精氯或溴氯海因遍洒消毒。另外,在饵料台与晒背台上也要定期刷洗消毒。甲鱼一旦感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治疗:发现病甲鱼后立即隔离,首先用10毫克/升的威特氟药浴5~7小时,再用1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收敛病灶,药浴30分钟。同时,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每日每公斤甲鱼用药量为3~4万单位,经过4~5天可治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疖疮病烂疮病的诊断
又名烂疮病,常见鳖病之一。
一、病原
大多数文献书籍记载,疖疮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此菌名为1974年定名,现名为豚鼠气单胞菌(陆承平,1992)。肖克宁等(1991)认为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
二、流行情况
疖疮病是最常见的鳖病之一,全国均有发现。此病危害各个年龄段的鳖,常常引起大批量的死亡。鳖体越小,引起的后果越严重,体重20克以下的稚鳖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100%。全年均可发生,室外池暴发期为5~7月份,控温养殖以10~12月份流行最为严重。
三、病症
1.稚鳖症状:发病初期,可见病鳖颈部、裙边、四肢、背腹甲表面长出1个或数个白色肿块,逐步向外突出扩散,向外凸出,有时周围有充血,最后像用针刺了一下破裂,可挤出脓状物或豆腐渣样物,有腥臭气味。随着病情发展,脓疱自行破裂,留有一个小空洞。这时稚鳖往往已死亡。
2.幼鳖和成鳖症状:幼鳖和成鳖发生疖疮病,初期其摄食活动均正常,易被人们忽视,往往是在疖疮长到绿豆大小时发现。
据张幼敏等描述,幼鳖和成鳖患疖疮病后的症状有两种:一是显性疖疮,二是隐性疖疮。
显性疖疮病变从表皮开始,多发生在皮肤柔嫩的颈部、裙边、四肢、背腹甲突出的部位。多是由于捕捉、运输中操作不当受伤,或鳖相互厮咬受伤后细菌侵入感染造成的。开始出现数个病灶,逐渐扩大,形成白色脓疱,有的溃烂破裂流出脓血,用手挤压患处或用器械可挖出像豆渣样易压碎并有腥臭味的浅黄粒状物,有时还伴有脓血,患处留下孔洞,如不及时治疗,疖疮向周围延伸并发生溃烂,骨骼外露,病鳖失去食欲,最后衰弱而死。病情轻微的有时也可能自愈。
隐性疖疮,顾名思义,外表不见病灶。初期细菌侵入机体,在鳖的皮下或肌肉首先发病。如果生在机体深部,终身不见病灶,所以很难诊断。如果病灶接近表皮,只能在病灶长大后才能发现。此时病灶部皮肤鼓起一个疱块,虽然皮肤表面尚好,但手术切开可挖出和显性疖疮一样的内容物,浅白色,豆渣状,有恶臭味,颗粒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如病灶生在要害部位,鳖不久即死亡,轻者可通过手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