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z023.com - 龙虾养殖的日常管理】
(一)场所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选择场地是很重要的。可建水池养殖,或利用池塘、水沟及低产田挖土沟养殖。场地要选择在适应水蛭生活习性的环境,最好周围有河流、水沟、河塘等,如排灌方便、避风向阳、杂草丛生的荒地、农田,要求土壤肥沃,无农药和化肥污染、无地下害虫。
(二)种类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应选择药用价值高、健壮、体型大、产量高、产卵多、易饲养的种类(以6080条为500克最佳)。养殖的品种有医蛭、宽体金钱蛭、细金钱蛭、光润金钱蛭、扁舌蛭等,以宽体金线蛭与医蛭为养殖最多的品种。
(三)种源
人工养殖水蛭的种苗可向能培育优良品种和提供养殖技术的单位引种,或捕捉本地区优良的野生水蛭作为种源。
夏、秋季节是水蛭繁殖旺期,也是捕捉的最佳季节。捕捉方法如下:
(1)把竹筒一剖为二,除去节疤,在边缘及内面涂抹畜血,再复原捆好,插在水田角上或湖沼周围,让水淹没。然后搅动水体,使畜血的腥臭味四处扩散,水蛭嗅之就会进入竹筒吸吮畜血。次日早晨取出竹筒,即可捕到水蛭。
(2)用丝瓜络浸染动物血,晒干后放人田中或湖边。次日早晨捡起丝瓜络,即可抖出水蛭。
(3)用一竹筛,上面扎以纱布包着的动物血或内脏,将竹筛绑在长竹竿末端,手拿竹竿来回慢慢移动,水蛭嗅到腥味便纷纷进人筛内,取下竹筛即可获得水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捕捉到的水蛭要及时投放到养殖池内饲养,以免脱水或受挤压而死亡。
(四)养殖方法
人工养殖水蛭的方式有建水池养殖,或挖土沟养殖,也可利用废池塘、水沟、低产田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保持野生生态环境。另外,在养殖前,应测定当地水质是否适宜水蛭生存。可用田螺、螺蛳放养测定。
1.造水池养殖
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造池,或在房前屋后建池。水池宽3米,深1米,长度不限,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以使水流动和对流。饲养水蛭的饲料是畜禽的血,易污染水质,因此,水必须是活水。池底下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池内放人水草,可遮阴或食用。最重要的是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
2.挖土沟养殖
这属大面积成片养殖法。可挖沟或利用旧沟、塘等,筑埂成连沟式养殖。沟宽3米,埂宽40厘米、高80厘米,水沟深60厘米,连成片状。两头分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同样,在底部铺设石块或树枝供栖息。再放入水草遮阴,并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共生,作为天然饵料。
(五)饲料的投喂
水蛭属典型的寄生型和吸血性动物。从小到次的各阶段中,其食性要求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食物为藻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rǔ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天然饵料较为广泛,如螺蛳、田螺等。螺蛳或田螺可一次性投放//农村致富经网//,每亩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水蛭自由取食。另外,可投入各种动物血块,每星期喂一次,如猪、牛、羊、鸡等动物鲜血凝块放人水池四周,或每隔5米放一块。水蛭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
(六)水质的调节
水源是水蛭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不被污染,进水口和出水口要畅通,保持水源流动、更新。尤其是78月份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水。每天投喂后余下的血块必须清除。如养殖密度高,水质更要清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
(七)温度与密度
在三四月间,平均温度达到1013℃,土壤含水量为30%一40%,水蛭开始出土。出土后水蛭常躲在沟边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天气转暖后,到田边、池塘边活动,有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平日密集在沿岸带的水生植物上。+水蛭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气温的高低和水面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每亩水面早春期间投入种苗20公斤左右为好,到秋季可收获鲜晶水蛭l000公斤以上。
(八)卵茧的孵化
一般水温在11C以上水蛭可繁殖产卵茧,水流能促进水蛭的卵茧孵化。56月产卵茧,经1625日孵出幼蛭。受精卵直接在茧内发育。水蛭在田埂和池塘边杂草中产卵茧,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但也随气候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变化。每个茧内的幼蛭数为1335条,多数为1020条。幼蛭自茧两端开孔(尖的一端)爬出,爬出后在海绵层的网孔中盘绕一会才离开卵茧。如茧内幼蛭数多,常在第一天孵出10余条或20余条,次日孵出剩余的数条。
初孵出的幼蛭呈软木黄色,体背部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随着幼蛭生长,纵纹间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为成体的色纹。
相关推荐
水蛭的越冬管理
冬季来临前,要做好种水蛭的安全越冬工作。入冬后,气温降至10;C以下,水蛭开始停止摄食。早春期间放养的水蛭已生长成成体了,这时选出个体大、健壮的留作种用,每亩应留1015公斤,将它们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其余的水蛭全部加工后出售。
水蛭耐寒力强,一般不会冻死。它们各有自身越冬的办法,如医蛭入冬后进人排水沟中或水田下或就地钻人比较松软的土内越冬,潜伏深度为7一15厘米;金钱蛭冬季蛰伏泥土中越冬。
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方法比较简单,现介绍两种方法,供参考。//农村致富经网//
(一)自然条件下越冬法
在自然条件下,水蛭在气温低于loC以下时通常躲在泥底下越冬,不再活动、吃食。可在养殖池。沟的上面和四周,也就是在水蛭栖息地盖上干稻草或草帘子等,让它们自然而平安地在土中冬眠,保存体内能量。待翌年气温转暖后,能很快地出来活动、取食。这种自然过冬法,能避免大批水蛭冻僵或死亡,也节省费用、省力,适合于大面积商品水蛭的养殖。
(二)塑料暖棚越冬法
把育种水蛭放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在池、沟的顶上用竹子或钢筋搭建成人字形顶棚,高度不宜过高。上面盖两层塑料薄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保温罩,利用充足的阳光取暖保温。在四周用泥将薄膜密封,薄膜上再盖一层疏网,以防大风把薄膜吹翻。棚四周要筑排水沟,防止雨水大量流人棚内。
当外界气温下降时,将薄膜密封,并盖上一层稻草帘子。晴天掀开,利用日照保温,也可通气,半月喂一次食。这种方法能保持一定的温度,使留种的水蛭正常生长和活动。待温度进一步上升即可交配、产卵茧。
水蛭饲养技术
水蛭的饲养
水蛭是一种宝贵的药用资源,在医学上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动物性中药材。随着世界性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病人增多(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发病率占人群的2%一5%),加上人们对中药制品的偏爱,对水蛭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捻1998年12月6日《中国畜牧水产消息报》报道,1997年国内外对水蛭干品的总需求量达250吨以上,实际供货量仅为150吨,尚有100吨缺口。据有关专家统计,到1999年底水蛭短缺量已达20万千克/。由于供需矛盾越来越大,致使价格不断上涨,纯清水水蛭之售价已由1999年8月份的每千克80元左右,涨到2000年8月份的每千克150元左右,其涨幅上升了87.5%。
水蛭为卵生动物,种蛭产下的卵茧经半个月至1个月时间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即可卵出幼蛭,水蛭的生长发育较快,卵出的幼蛭生长46个多月,体长可达到610厘米,重58克,就能达到性成熟。一般重8克以上就可加工出售。若营养不足,或野生状态下,有的需12年,才能水蛭饲养长成。
水蛭饲养状态下,生长期1年以上的水蛭,体重可达20克以上,2年的水蛭个别可长至50克左右,这样的水蛭成品率最高,肉质肥厚,干品外观漂亮,属上乘药。
养殖弹涂鱼的日常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池内的饵料量会下降,水质浑浊,必须及时排水、晒池、施肥,再次繁殖饵料生物。由于放养初期鱼苗钻洞不深,为防止水温度变化过大,应保持水深在15厘米左右。水沟处的水深30厘米左右。在此条件下,藻类的繁殖速度较快。约40天左右,鱼体会长至5厘米以上,开始筑较深的洞穴,对饵料的消耗也较大,可在晴天温度较高时,排掉池面水,仅留池沟中,晒底3~6天,当池底较坚硬,有龟裂后施用有机肥及米糠等,并注水深3~10厘米。如此,定期施肥,繁殖饵料生物,以保持弹涂鱼生长所需营养。 冬季为提高池水温度,天晴无风浪时需排水晒池,遇阴天寒流侵袭时,应多注水,保持较高的水位,当水温降至14度以下时,鱼会入洞穴,很少出来摄食。
有些鱼、鸟及蟹类等会捕食弹涂鱼的幼鱼,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因此,应于注水时加以过滤,防止敌害生物侵入;经常驱赶水鸟;用一些药物杀除杂蟹等,以确保弹涂鱼的成活率。
黄鳝养殖的日常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
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
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
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
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
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
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