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z023.com - 蟹塘套养鸭嘴鲟】
蟹塘通常在5月底-6月初放养抱籽青虾,每亩3两,每亩可产生20xx后,发生了改变,放养青虾的塘,7月份开始会连续不断的死螃蟹(死亡量不大,数亩一只,都死大的,因症状不明显很容易忽略),8月份死亡量开始增多(龙虾蟹混养的5月份始发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症状描述:揭开背壳,肝胰腺正常,肠道无食,初始不食无力,后期附肢颤抖、“十脚朝天”,步足肌肉白浊,这时候症状已经很明显了-----抖抖病(环爪病、颤抖病),死亡率是70-100%;
未死的河蟹(抖抖病)
步足肌肉白浊
2.病原介绍:(病原部分源自发现者王文教授团队)病原体—螺原体。(病原体观察需用电子显微镜)
示螺原体
①特点:A: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具有趋化性;寄生于神经及结缔组织中;它的趋化性能力基于反转运动和氧气条件,无氧条件下反转运动比有氧条件下明显增多,高温期溶氧相对偏低,螺原体反转运动活跃,螃蟹死亡率增加。
B:病原大量侵染神经组织及神经和肌肉接头的地方,从而导致河蟹附肢会颤抖。
②致病途径:1-5天通过鳃或表皮进入体内,5-10天进入结缔组织,10-15天侵染神经组织(这也是龙虾蟹混养,龙虾先发病螃蟹15天左右后发病的原因),如下图
螺原体的特点及致病机理(图片源自网络)
3.套养青虾的蟹塘河蟹易发抖抖病(龙虾、蟹混养亦是)
套养青虾、龙虾易发抖抖病(图片源自网络)
日本沼虾—青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
笔者跑塘发现,17年放青虾的发病蟹塘,18年不放养青虾(清塘彻底),18年基本不会发病;18年继续放养青虾的(清塘彻底情况下),几乎仍然发病,佐证该论点。
4.药物敏感性:以菊酯为佳。配以生石灰、乳酸菌、水草。初发病内服氟苯尼考。(央视报道)
5.如何做到既放养青虾又不发病
①清塘彻底。菊酯类(或敌百虫、茶皂素混合)泡塘,相应解毒4-5次减少残留方可放扣蟹。
②杜绝带菌扣蟹进塘;
③5月底6月初,尽量选专业青虾苗场的种,杜绝带菌虾进塘,亩放抱籽虾不超1.5两,10日后用阿维菌素杀一次,老弱病残淘汰掉(此时虾对敌百虫敏感);
④高温期慎灭蓝藻,防止累积毒素诱发疾病而一发不可收造成连续死亡。
相关阅读
蟹池套养青虾技术
一、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甲号和乙号塘,面积分别为8.3亩和10亩,水深为1.2米和1.3米,淤泥均少于10厘米,防逃设施完善,池中有一定量的水草。
二、放养前的准备
甲号和乙号塘口,分别在1月11日和16日干塘后,清除过多淤泥,加固加高池埂,建好防逃设施。2月22日,每个塘口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消毒。
三、苗种放养
甲号塘3月10日投放规格1500尾/千克的虾种35千克,亩均4.2千克;3月28日,投放规格80只/千克的蟹种3800只,亩均458只。乙号塘3月10日投放规格1600只/千克的虾种45千克,亩均4.5千克;3月26日投放规格100只/千克的蟹种4500只,亩均450只。
四、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4~6月份,河蟹个体较小,在保证河蟹饵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青虾的投喂,增加一些青虾喜食的饵料,如豆饼、麸皮、小麦、米糠等,坚持量少勿多的原则。6~9月份加强河蟹的饲料投喂。4月1~2日,两个塘口亩均放螺蛳200千克。
2.水质调节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保持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定期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换新水次数要比单一养蟹的池塘多些,两个塘口,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闷热天气每天换水一次,秋季每5~7天换水一次,保持水中较高的溶氧,防止青虾浮头。
3.病害防治青虾一般很少生病,在搞好蟹病预防的前提下,可以不必对青虾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但预防蟹病用药物应特别慎重,对青虾敏感的药物如敌杀死、敌百虫等不要使用,平时经常用生石灰15千克/亩化水全池泼洒,对虾蟹均有利。
五、养殖结果与分析
1.结果12月12日,对养殖场两个塘口测产、核产和统计,甲号池塘收获河蟹348千克,平均规格为126克/只,亩均产量为41.9千克;青虾102千克,平均规格为310尾/千克,亩均产量12.3千克。乙号池塘收获河蟹381千克,平均规格为130克/只,亩均产量38.1千克;收获青虾152千克,平均规格为360尾/千克,亩均产量为15.2千克。
2.分析4~5月份,河蟹个体较小,若在此阶段强化对青虾的养殖,可大大提高青虾的成活率。蟹、虾套养需要清新的水质、丰富的溶氧,要经常加换新水,才能促进蟹、虾的生长,提高产量。青虾到成熟季节要坚持勤捕,捕大留小,不能年底一次起捕,这样有助于提高产量。养虾的蟹塘要谨慎用药,防止药物引起青虾意外死亡。
河蟹青虾套养管理技术总结
1、池塘环境
外源水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池塘呈“回”字型;冬季抽干池水,用生石灰化水清塘消毒,全池泼洒,以除野并杀灭病原生物。清淤晒塘,保持池塘淤泥5cm深,加深加宽环沟水位,使1.5-2m的池塘水深面积占全池面积的40%以上,坡比1:3,用盖塑板或防逃网做成防逃设施。
2、增氧设施的安装
以罗茨鼓风机作为主机,功率配备分别为4、3kw;罗茨鼓风机出风口处安装镀锌管,支管全部采用PVC材料纳米微孔管,按照“非”字型排列,瀑气盘安装在离池底15cm的位置。微孔增氧机开启时间视气温、天气、季节等情况而定,正常情况下,于24:00至翌日7:00、12:00-14:00运行,闷热天气为18:00至翌日8:00,连续阴雨天应全天开机增氧。
3、水草栽种及管理
清塘消毒7天后,进行肥水培草。全塘以伊乐藻为主,采用切茎分段扦插,每亩用草量10-15公斤,行间距5-6米,全池栽插,并在伊乐藻中间搭配种植轮叶黑藻、苦草(扁担草)等其他沉水植物。全池水草覆盖率保持在60%左右。水草露出水面要及时打头,割完后用“富草素”并注意改底防止草根腐烂;水草脏时建议先用“绿水解毒安”解毒,再用“利生素”调水,最后再肥草。
4、苗种放养密度
1-2月份亩投放100-20xx生长需要。螺蛳下塘前要消毒,清明前后,每亩投放活螺蛳200-250公斤,6-7月份,可补放150-200公斤/亩。
6、饲养管理
应注重饲料质量和饲喂的比例,前期、中期、后期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8%、32%-36%、36%-38%。可以选择大厂家颗粒饲料进行投喂,促进河蟹、青虾规格与品质达到相应的标准。按河蟹体重计算投喂量,前期、中期、后期分别为3%-5%、5%-6%、6%-8%,根据河蟹活动情况和天气灵活控制投喂量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看——看天气,看季节,看水质,看摄食情况”。前期辅助投喂新鲜小杂鱼,中期投喂冰冻鱼,后期投喂冰冻鱼并搭配玉米、黄豆、小麦等饲料进行催肥,正常情况下9月中下旬可以起捕上市。
7、水质管理
要求水体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池水透明度前期20cm左右,中后期30-40cm,pH值7.5-8.5范围内,氨氮不超过0.2mg/L。一般5-7天注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10-15cm,特别是在河蟹蜕壳期。
肥水培草:肥水养青虾,前期用“肥水精华素”+“生物肥爽”进行肥水;水草长势不好时可用“富草素”肥草护草。
控制青苔:先用腐殖酸钠覆盖,再用“利生素”分解死掉的青苔,最后用“肥水膏”肥水;青苔较多时可先用“青苔净”喷洒再处理。
调节水色:使用“利生素”、“强效EM”、“水千金”、“光合细菌”、“速调107”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色;6月份以后保持水质清爽,注意勤改底,可防止蓝藻爆发。
8、病害防治
坚持“外控、内调与合理用药”的生态养殖理念,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技术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并注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每10-15天用“光合细菌”、“强效EM菌”等生物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同时用生物底质改良剂改良蟹池底质。梅雨结束高温来临之前,扑杀纤毛虫,并进行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前期注意投喂充足优质饵料,拌料内服“产酶益生素”+“低聚糖863”+“营养快线”保持水色鲜活嫩爽,勤改底,定期用“菌克27”生物消毒,4月底用“聚维酮碘”连续消毒两次可有效防止青虾红鳃病。中后期注意保肝,建议用“本草固本康”+“肝舒/保肝灵”+“低聚糖863”内服加外泼同时,加强投喂,增强河蟹体质和抗病能力,确保河蟹顺利渡过增重育肥期。
连续高温天河蟹养殖户如何做好蟹塘水草管理
梅雨季节刚过,持续的高温天气接踵而至,各地持续37℃左右高温已近一周时间,据气象部门预报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前期梅雨光照较少,池塘有机物消耗速度下降,造成有机物积累,在出现持续晴空少云天气时,水草光合作用强,加之养分充足,极易形成疯长之势。
一、水草疯长危害
1、水草长势过旺,将导致部分水草露出水面,露出水面部分极易腐败变质(尤其是伊乐藻),败坏水质,滋生病菌,增加河蟹发病概率。
2、水草量占池塘总面积超过一定比例,尤其在长势比较稠密的时候,会严重占用河蟹生存空间,间接导致养殖密度增大,增加养殖风险。
3、白天水草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增加部分池塘溶氧,但夜晚水草同样会进行呼吸作用,水草过盛,易造成夜间池塘缺氧,造成河蟹缺氧发生伤亡。
二、蟹塘水草管理
1、控制水草的覆盖率,一般控制在占整个池塘的50%-60%,超出部分可使用人工割除。对超出水面的水草应人工割除老草头,控制草头在水面以下15-30公分。
2、调节蟹塘水草总类配比,环沟水位较深可适当留下部分伊乐藻,中间浅水平台上应尽量种植苦草等耐高温的水草,减少伊乐藻的比例。
3、适当加深水位,使水面没过草头。但应注意水位不能过高,防止出现短时间强降水,造成池水外溢现象。
4、适当对池塘进行增氧、施用增氧型底改。即能防止缺氧造成河蟹伤亡,又能保证水草呼吸作用,防止水草烂根。
河蟹塘套养鳜鱼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赵耀主反映,他去年河蟹塘套养鳜鱼苗成活率很低,我调查走访了我镇其他河蟹养殖户,发现有不少河蟹养殖户存在类似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河蟹养殖户鳜鱼苗成活率很高。成活率最低的,40亩河蟹塘套养了400尾鳜鱼苗,年终只起捕1尾。最高的,16.2亩塘,放165尾,年终起捕149尾,成活率达90%,差别如此大。经过对全镇河蟹养殖户套养鳜鱼苗前准备工作和套养后管理工作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鳜鱼苗成活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药物清塘不彻底,塘中遗留的野杂鱼,如乌鳢、鲶鱼等凶猛性鱼吞食了鳜鱼苗。
2.进水时,进水管没用密眼网袋过滤,乌鳢等野杂鱼随水入塘。
3.放养的鳜鱼苗种规格偏小或不齐。规格偏小,下塘后,适应环境能力差;规格不齐,存在大吃小。
4.放苗地点水位太浅、离河岸太近或在下风处。放养的苗种在苗种场起苗时,经过多次拉网,已受伤生病。放养后,苗种遂渐消瘦,最终死亡。
5.个别养蟹户放养鳜鱼苗时,装鳜鱼苗的氧气袋没经过温度缓冲,直接放入池塘,氧气袋水体和池塘水体温差大于3℃,导致鳜鱼苗死亡。
6.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严重不足或不适口。池塘中饵料鱼严重不足,部分鳜鱼苗因长时间不能进食,逐渐消瘦,最后饿死;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不适口,如:饵料鱼规格偏大,鳜鱼苗进食后,不能完全吞食,被饵料鱼卡死,饵料鱼规格过于偏大的,鳜鱼苗则无法进食。
7.放苗后,塘中水体严重缺氧,鳜鱼苗因缺氧死亡。
8.塘中水草密度太大或塘中生大量青苔,鳜鱼没有活动空间,有的被青苔缠绕而困死。
9.养殖到中后期,没有进行有效病害防治,部分鳜鱼病死。
10.为了给塘中鱼蟹治病,用了鳜鱼敏感的药物,鳜鱼被药死。
针对以上因素,提高鳜鱼苗成活率,应当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首先要认真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彻底杀死野杂鱼等有害物。要挖出塘底部分淤泥,只保留10~15厘米深度。清塘药物可选用生石灰,亩用120千克,先打干池水,只留5~8厘米深水,生石灰化水后,要趁热泼洒,泼洒后,要用耙子在淤泥中来回拖拉,从而有效杀灭野杂鱼。这样做,是因为部分乌鳢、鲶鱼和鲤鱼会潜伏在淤泥中,尤其会潜伏在下水裤走过的脚塘里。还因为池塘水抽干后,附近池塘水位还较高,在池塘四周底部周围出现微弱渗水流,部分乌鳢等凶猛鱼类得以苟活。如果是种藕塘改养河蟹的,还要先彻底清除藕杆,再用药物清塘。对于底质偏碱性塘口或急于准备放苗塘口,可选用漂白粉清塘,亩用15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泼洒。清塘前要检查生产日期及包装有无破损,最好检查有效氯。对于新开挖的塘口,也要清塘。尤其是农田开挖的塘口。因为农田中有水渠,或多或少会有野杂鱼留存。药物彻底清塘后,老塘口还要充分晒塘。
2.塘口每一次进水,都有要用密眼网袋过滤。进排水口用塑料网围住,塑料网下端连滑石笼,且和防逃网连成一体,石笼埋入泥下30厘米,并且要夯实。
3.放养的鳜鱼苗种,要求规格在6厘米以上,且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在苗种场起苗时,鳜鱼苗规格不齐的,一定要用网筛筛一下。放养的鳜鱼苗,必须是同一批次的苗,而且要一次性放足。
4.放鳜鱼苗地点应在塘口上风处,离岸1米以上且水位较深,附近没有大量水草。
5.鳜鱼苗放养时,如果氧气袋水体和塘口水体温差大于3℃的,应把氧气袋放在塘里缓冲10~15分钟,等两水体温度相近,再打开氧气袋缓缓放苗。
6.根据各个塘口情况,在清塘后,每亩可放养麦穗鱼0.5~1千克或抱仔青虾0.5~1千克,让其自然产苗,供鳜鱼苗摄食。放鳜鱼苗前,在蟹塘边浅水处观察,发现有适量小鱼苗或小虾苗时,再放养鳜鱼苗。
7.鳜鱼对低溶氧相当敏感,塘中应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在天气不好,塘中水体溶氧不足时增氧。随着水温不断升高,逐步加深池水,5~7天加新水一次。高温季节,2~3天加新水一次,最好保持微流水。养殖中后期,视池水水质状况,每周或每10天换水1/4~1/3。换水时,不可先抽水,然后再加水,这样做,水草暴露在阳光下,易脱水死亡,使水质变坏。从5月份开始,交替用EM菌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每15~20天一次,使用前和使用后7天不得使用杀菌剂。确保塘口水质清新、溶氧适中。
8.塘中水草覆盖面要小于55%,多出的要及时清除。在高温来临前,要逐步加深池水,并对伊乐藻进行割刈,保留水草底部10~20厘米。水草之间要留2~3米无草区,这样可避免水草过多,造成蟹池缺氧。对于易生青苔的塘口,药物清塘前,可选用硫酸铜,每亩0.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后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进水后,放蟹种前7~10天,每亩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10~15千克。使水适当变肥,从而抑制青苔生长。对于已经生青苔塘口,青苔覆盖面较大的,可用杀青苔剂和泥土混合,在有青苔的地方撒,用药面积较大的,用药后视水质情况,注意换水增氧,然后再用腐质酸钠。
9.鳜鱼病害主要是爆发性出血病,其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放在水质调控上。中后期,10~15天用全效底改一次(用量5~8亩/袋),15天左右用生物制剂调水一次,10~15天用碘制剂对水体杀菌消毒一次。鳜鱼病害防治可以和河蟹病害防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10.在给塘中鱼蟹治病时,要避免用鳜鱼敏感的药物。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要避开高温天气,用药后要注意增氧,视水质情况,可适当换水。
河蟹套养青虾池塘通过肥水控制蓝藻案例
技术员:杨超
地点:临湖现代渔业养殖区
填表时间:2014.06.30
检测项及检测结果
(一)基本情况
面积:23亩
水深:1750px
主养品种:河蟹套养青虾
水色:黄绿色
吃食状况:正常
死亡情况:无
近期用药情况:无
(二)水质检测
1、pH值:8.8
2、氨氮:0.2
3、亚盐:0.1
4、溶氧:4.8
(三)镜检情况
少量裸藻,少量绿藻。
问题分析:通过肥水的方法抑制蓝藻
处理方案:
3月27日,水博士8瓶肥水旺+黄金液2组,纳米黑金1包
4月8日,水博士8瓶肥水旺+黄金液2组,纳米黑金1包
4月22日,水博士8瓶肥水旺+黄金液2组,纳米黑金1包
5月6日,水博士8瓶肥水旺+黄金液2组,优加益生菌8包
5月23日,肥水旺+黄金液2组
6月5日,水博士8瓶肥水旺+黄金液2组,优加益生菌8包
处理后跟踪结果
水质情况:
3月27日ph8.3氨氮0.2亚盐0.05do5.6
4月8日ph8.5氨氮0.2亚盐0.1do5.6
5月6日ph9.0氨氮0.1亚盐0.01do6.24
5月27日ph8.8氨氮0.1亚盐0.05do5.6
6月19日ph8.8氨氮0.2亚盐0.1do4.8
养殖动物情况:正常
案例分析
1、这个方案主要通过肥水和调水的方法来控制蓝藻。也就是生物竞争法,培养池塘有益藻类的数量和蓝藻产生竞争。目前池塘基本无蓝藻。
2、池塘水草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特别在调节池塘ph有很重要影响。Ph低的池塘蓝藻爆发的几率是比较低的。通过检测发现,草多的塘口ph值一般是超过9.0的。Ph较高会影响有益藻类的生长。而且蓝藻的生长条件就是ph较高。所以给蓝藻生长创造了条件。
3、早期下肥配上纳米黑金持续效果比较长。中期下肥配上芽孢杆菌平衡藻相,同时下肥前使用水博士,为藻类生长提供碳源,起到促进肥效快和持续时间长的作用。
河蟹养殖后期死蟹,如何应对?
每年河蟹养殖到后期常见死蟹现象,少量死蟹影响不大、也容易控制,如果出现较大的伤亡,很难控制,容易导致产量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造成较大损失。造成死蟹的原因很多,主要考虑河蟹体质、池塘环境和传染病三大因素对河蟹发病的影响,我们通过以下几点来减少发病。
1、增强河蟹体质
河蟹经过高温恶劣天气的洗礼,一些池塘使用刺激性药物(杀蓝藻药、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等)造成河蟹体质弱。此时应减少使用刺激性产品,适当补充“活力钙”(3亩/包)、“激活”(2亩/包)等增强河蟹体质。
2、改善蟹塘环境
适当拉掉池塘多余的水草,沟中伊乐藻可以全部拉掉,田面上水韭菜适当割草头保持通风,避免水草腐烂,破坏水质、耗氧;定期(7-10天)“底居安”(2亩/斤)、“底加氧”(3亩/斤)改底,减少腐烂的水草、青苔、残饵粪便等对蟹塘底层的污染,保持蟹塘较高的溶氧;有增氧机的正确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12:00至下午2:00,晚上10:00开启到第二天早上6:00),可以适当过水;外河水源差、塘里蓝藻多的池塘,加强“碧水安”(1.5亩/斤)解毒频率,减少毒素对河蟹的影响。
3、控制传染病
养殖后期随着环境污染加重,普通条件致病菌繁殖较快,定期7-10天“优肽”(3亩/瓶)杀菌抑菌一次。套养青虾、龙虾的蟹塘一般密度大、污染较重,更容易滋生致病菌,要增加消毒频率,控制病原数量。后期投喂冰鲜鱼较多,容易引起肠炎,喂冰鲜鱼可以拌“冰鲜宝”(200-300斤鱼/包)减少肠炎发病率。
河蟹体内分离出致病菌
蟹塘已经出现死蟹现象,如何处理:
1、少量死蟹主要是体质差和细菌感染引起,定期7-10天使用一次“优肽”(3亩/瓶)+“活力钙”(3亩/包)。如果软壳死蟹较多,主要是体质差引起的,可以连续使用两次(隔天用一次)“激活”(2亩/包)+“活力钙”(3亩/包)。
2、大量死蟹特别是套养青虾或者小龙虾的蟹塘,很可能是螺原体感染或者白斑病毒感染。经过确诊后连续两次(隔天使用一次)外泼“银翘板蓝根散”(2亩/包)+“激活”(2亩/包)控制螺原体、白斑病毒的传染,增强河蟹体质,“碧水安”(1.5亩/斤)+“底居安”(2亩/斤)改善水质、底质环境。
大量死蟹
检测出螺原体
总之,河蟹养殖疾病防重于治,一旦发病就比较难处理。蟹塘发病是河蟹体质、蟹塘环境和传染病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处理河蟹发病的时候也要全面考虑,不能只考虑单一因素,否则治疗效果较差。
菱塘套养泥鳅
1.菱塘的选择和建设
菱塘应选择在地势低洼、水源条件好、灌排方便的地方。菱塘的选择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选择的塘口靠近水源,至少5年未种过菱角,以鱼塘改菱塘效果尤佳,鱼塘塘底淤泥深、肥,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以上;二是有一定的排灌条件,枯水期水层保持在2060厘米,汛期水深不超过150厘米,水位涨落平缓;三是水质清亮,无污染,无塘底杂草。菱塘的大小一般以510亩为宜
。
2.菱塘的处理
菱塘需消毒、翻土、施肥,平整塘底,夯实塘埂。利用冬季枯水季节,排干水,捞尽塘内杂草,割去塘埂四周枯草,冻晒底塘泥,有条件的可进行机械翻耕,达到消毒、灭菌、增温的作用。
来年3月中旬,用1%石灰水泼浇塘底以及塘埂四周,进行进一步的消毒。
3.菱角的品种选择
菱角的品种较多,有四角菱、两角菱、无角菱等,从外皮的颜色上又分为青菱、红菱、淡红菱3种。最好选用.果形大、肉质鲜嫩的水红菱、南湖菱、大青菱等作为种植品种。
4.菱角播种
(1)播种时间在气温稳定在12°C以上时播种,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为宜。
(2)直播栽培经清塘、消毒后的菱塘,于播种前1周进水,并夯实塘埂漏洞。在1.2米以内的浅水中种菱,多用直播。播前先催芽,芽长不要超过1.5厘米,播时先清池,清除野菱、水草、青苔等。然后根据菱池地形,划成纵行,行距2.63米,每亩用种量2025千克。播量过大,菱盘拥挤,既影响菱角产量,又影响水温的提高,不利于泥鳅生长。两头插竿牵绳作标志。然后用船将菱种沿线绳均匀撒入水中。菱角出田后,及早移密补稀,确保平衡生长。
5.泥鳅的放养
5月上旬放养泥鳅,每亩放养20003000尾。放养的泥鳅苗尽可能大一些,确保当年上市。在泥鳅苗种投放时,用3%5%的食盐水浸浴苗种5分钟,以防疾病的发生。
疾病防治是以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养殖期间,每隔20天左右将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1次。
6.日常管理
在菱角的生长过程中,菱塘管理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建菱垄等直播的菱苗出水后,或菱苗移栽后,就要立即建菱垄,以防风浪冲击和杂草漂人菱群。方法是在菱塘外围打下木粧,木桩长度依据水深浅而定,通常要求入土3060厘米,出水1米,木桩之间围捆草绳,绳直径1.5厘米,绳上系水花生,每隔33厘米系一段。
(2)除杂草要及时清除菱塘中的槐叶萍、水鳖草、水绵、野菱等,由于菱角对除草剂敏感,必要时进行手工除草。
(3)水质管理移栽前对水域进行清理,清除杂草水苔,捕捞草食性鱼类。为提高产品质量,灌溉水一定要清洁无污染。
播种至菱角出苗期,要建立水层管理,生长过程中水层不宜大起大落,否则影响分枝成苗率。移栽后到6月底,保持菱塘水深2030厘米,增温促蘖,每隔15天换一次水。7月份后随着气温升
高,菱塘水深逐步增加到4550厘米。在盛夏可将水逐渐加深到1.5米。采收时,为方便操作,水深降到35厘米左右。若水位过高应及时排水,遇干旱水位偏低,要及时补水。从7月开始,要求每隔7天换水一次,保持泥鳅正常生长和确保菱塘水质清洁,在红菱开花至幼果期,更要注意水质。
(4)施肥菱角用肥料应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鱼塘改造的菱塘,淤泥深,塘底肥,一般不施基肥。栽后15天菱苗已基本活棵,每亩撒施5千克尿素提苗,促进开盘,1个月后猛施促花肥,每亩施磷酸二铵10千克,促早开花,争取前期产量。初花期可进行叶面喷施磷、钾肥,方法是在50千克水中加0.51千克过磷酸钙和草木灰,浸泡一夜,取其澄清液,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以上午89时,下午45时喷肥为宜。等全田90%以上的菱盘结有34个果角时,再施入三元复合肥15千克,为结果肥。以后每采摘一次即施人复合肥10千克左右,连施三次,以防早衰。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施肥数量不能太多,以免造成泥鳅浮头、死亡。
(5)病虫害防治菱角的虫害主要有菱叶甲、菱金花虫等,特别是初夏雾雨天后虫害增多,一般农药防治用80%杀虫单400倍、18%杀虫双500倍,如发现蚜虫用10%吡虫啉2000倍液进行喷杀。
菱角的病害主要有菱瘟、白烂病等,在闷热湿度大时易发生。防治方法:一是采用农业防治,就是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洁;二是在初发时,应及时摘除,晒干烧毁或深埋病叶;三是化学防治,发病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喷雾,从始花期开始,每隔7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
7.采收
菱角采收,自处暑、白露开始,到霜降为止,每隔57天采1次,共采收67次。采菱时,要做到“三轻”和“三防”。“三轻”是指:提盘要轻,摘菱轻,放盘轻。“三防”是指:一防猛拉菱盘,植株受伤,老菱落水;二防采菱速度不一,老菱漏采,被船挤落水中;三防老嫩一起抓。总之,要老嫩分清,将老菱采摘干净。
商品泥鳅在9月下旬开始捕捞。方法是在菱塘四周,沉下虾笼,第二天上午收获,最后应在10月中旬捕完,捕大留小。大泥鳅可立即销售,也可暂养起来,待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