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z023.com - 养鸭补光】
中文名称 光魟
拉丁名称 Dasyatis laevigatus
英文名称 Yantai stingra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鲼形目
拉丁目名 Myliobatiformes
中文科名 魟科
拉丁科名 Dasyatidae
中文属名 魟属
拉丁属名 Dasya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亚斜方形,前缘斜直,在眼的外侧处微凹,与吻端成60度;前角和后角均圆形;体盘宽比体盘长1.2~1.3倍,最宽处约在体盘的前半部。吻中长,吻长等于体盘长2/9,吻端尖而稍突。眼大,突起,眼笃比喷水孔稍大或相等;约等于眼间隔2/3;眼间隔宽平,约等于吻长1/2。前鼻瓣连合为长方形口盖,伸达下颌,后缘平直,细裂;后鼻瓣前部不分化,为一椭圆形入水孔。口小,平横,波曲;上颌中部凸出,两侧凹入,下颌中部凹入,两侧凸出,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4~2.7倍;腭膜发达,圆形凹入,后缘细裂;口底中部具著乳突3个。牙细小,平扁铺石状排列;齿头低平圆钝(雌体)或细尖向后(雄体);上颌牙每行约40余个。喷水孔椭圆略带斜方形,紧位于眼后,前缘伸达眼后缘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开闭。鳃孔5个,狭小,距离和大小相等,最后鳃孔间的距离约为第三鳃孔宽的3.5倍。
腹鳍近长方形或方形;雄厚体腹鳍的前缘和后缘平直,里缘短而分明,鳍脚宽扁,后端圆钝;雌体的腹鳍宽大,前缘平直,后缘与里缘连合呈广圆形,里缘不分明。尾较短,尾长约为体盘长的1.4~1.8倍;前半部宽扁,后半部细长如鞭,具上下皮膜,上皮膜较短,始于尾刺端部之后,约与尾刺等长;下皮膜较宽而长,约等于尾长2/5。
体光滑,长大的雌雄体均无结刺。
背面灰褐带黄色,隐具不规则暗色斑纹;眼前、眼下及喷水孔上侧白色(新鲜时黄色)腹面胸鳍和腹鳍的边缘区域灰褐带黄色,中间区域白色,有时具不规则的灰褐色斑块,尾的前部灰褐色,后部暗褐色,隐具浅色横纹。
生活习性 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质近海海域。常半埋藏于泥沙中,尾刺基部 具素腺,被刺伤后疼痛难忍。
相关推荐
赤魟
中文名称 赤魟
拉丁名称 Dasyatis akajei(Muller et Henle)
英文名称 whip ray, red sting ray, Japanese sting ray, red s
地方名称 赤鱼、鯆鱼、草帽鱼、盘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鲼形目
拉丁目名 Myliobatiformes
中文科名 魟科
拉丁科名 Dasyatidae
中文属名 魟属
拉丁属名 Dasyatis Rafinsque,1910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前缘斜直,与吻端成60度;体盘宽比体盘长1.2倍,最宽处约在体盘的前部2/5区域。吻端呈短圆锥状突出;吻长约等于体盘长1/4,为眼间隔的1.8~2.0倍。眼颇小,稍突起,与喷水孔几同大;眼间隔宽平,比眼球约大2倍,前囟楔形,前宽后狭。前鼻瓣连合为口盖,伸达口比缘,后缘细裂。口小,波曲;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3~2.5倍;腭膜中部凹入,后缘细裂;口底具显著乳突3个,外侧各具细小乳突1个。牙细小,平扁,铺石排列。
腹鳍后缘平切,前角和后角圆钝;里缘分明。
尾细长如鞭,约为体盘长的2.0~2.7倍;在尾刺后、尾有上方具一低的皮膜,约与吻长相等;下方的皮膜较延长,为上方皮膜的一倍余。
幼体完全光滑,或头后正中前肩带上具一平扁结刺。成体背面中央尾刺前具结刺一纵行;肩膀区两侧具结刺1~2行短行;眼后具小齿一小群;尾上几个结刺较大,平扁延长尖利。体赤褐色,大者较深,体盘边缘浅淡;眼前和眼下、喷水孔上侧和后部以及尾的两侧赤黄色。腹面近边缘区赤黄色
采制全年可捕捉,捕捉后取尾,洗净晒干备用,用时研细外用。
性能 味甘、咸,有毒。清热消肿,化结除毒。
《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治母猪乳房肿痛。
《中国药用海洋鱼类》:治乳腺炎,咽喉炎,虐疾,胃癌,食道癌等。
附方
1、治母猪乳房肿痛单方:取魟鱼(赤魟)尾1条。焙干研末,黄酒冲服或掺入饲料内喂服(《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2、治皮肤疮疖溃烂方:用甫鱼胆适量,醋磨外敷患处(《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文献记载
①《南海海洋药用生物》中有治乳腺炎、咽喉炎等单方:赤魟尾刺焙干研末,黄酒或米醋冲服的记载。
②同书还有试治胃癌、食道癌单方:赤魟尾刺1支。焙干研末,麻油或米醋冲服的记载。
③同书更有试治肺癌单方:赤魟大尾刺1根(小尾刺2根)。焙黄磨粉,温水冲服的记载。仅供兽医参考。
备注
本品尾刺有大毒,如被刺伤剧痛。可用盐酸吐根素皮下注射或用明矾泡汤蒸洗伤口,有较好疗效。
黄魟
中文名称 黄魟
拉丁名称 Dasyatis bennetti
英文名称 Bennett's stingra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鲼形目
拉丁目名 Myliobatiformes
中文科名 魟科
拉丁科名 Dasyatidae
中文属名 魟属
拉丁属名 Dasya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微带斜方形,前缘微凹,后缘广圆,体盘宽比体盘长1.1倍,最宽处约在体盘的中部。吻尖,微突;吻长等于体盘长1/4。眼中大,稍突起,与喷水孔几同大;眼间隔平坦或微凸。前鼻瓣连合为口盖,伸达上颌,后缘细裂,中部微凹。口小,波曲;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0~2.3倍;腭膜中部凹入,后缘细裂;口底中部具显著乳突3个,外侧各具细小乳突一个。牙细小,平扁,在上颌有40余纵行。鳃孔中大。
腹鳍前缘斜直,后缘平直或微凸,前后角圆钝,里缘分明;鳍脚平扁,后端颇尖。
尾细长,约为头和躯干长2.9~3倍;上皮褶完全消失,靠近尾刺后面处仅留痕迹,下皮褶很低狭,伸达尾刺长1/4。
幼体光滑,长大者背上与尾上具扁平鳞片和结鳞。
背面黄褐色或灰褐色,有时具云状暗斑,边缘浅色;尾刺前面至腹鳍后面暗褐色,尾的后部黑色。腹面淡白色,边缘淡褐色,尾基白色。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还未知。吃鱼。最大可达85mm,卵胎生。
尖嘴魟
[学名]: Dasyatis zugei
[资源名称]: 尖嘴魟
[外文名]: Pale-edged stingray
[形态特征]:
体盘圆形;吻长且尖。体背面褐红色,腹面白色。尾长为体盘长之1.5-2倍,尾背面有一毒棘及一细长隆脊、腹面有一皮褶止于尾末端前。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印度-西太平洋: 印度到日本南部,缅甸,马来亚,印尼,中国与印度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底栖生活
光石蛏
中文名称光石蛏
拉丁名称Lithophaga tere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石蛏属
拉丁属名Lithophag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水性种。广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海。如北自日本本州以南,至马来西亚,加罗林;西自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东至澳大利亚等地极普遍。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南部沿海。垂直分布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20米的浅海底。
形态特征
贝壳稍大,一般壳长105.0毫米,高21.6毫米,宽20.0毫米。壳质较薄,壳形细长,多呈圆柱形。壳顶圆,近前端。壳面较凸,呈深紫褐色,光滑具光泽。生长纹细密,不规则。自壳顶至后腹缘的三角形平面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细垂线。壳内面多呈灰蓝色或近白色,一般肌痕不明显;铰合部无齿;韧带细长,褐色。外套缘无触手,水管稍发达。前闭壳肌细长形;后闭壳肌较小,椭圆形。足丝细软,不发达。
生活习性
营穴居生活,多穴居于珊瑚礁、石灰石及较大的贝壳中。它以壳前方的外套腺分泌一种酸液腐蚀石灰质,不断增大洞穴而穴居其中,水管伸出洞口摄食和排泄。
海水/咸水生。
日本燕魟
中文名称日本燕魟
拉丁名称Gymura japoni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ting ray, Japanese diamomnd skate, Japanses butterfly ray, butterfly 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鲼形目
拉丁目名Mylioba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魟亚目
拉丁亚目名Dasyatoidei
中文科名燕魟科
拉丁科名Gymnuridae
中文属名燕魟属
拉丁属名Gymu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中国沿海,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体盘宽,斜方形,宽约为长的2倍余;尾小而短,尾刺或有或无,齿细粘而多。具1-3齿头。喷水孔中大。口底无乳突。背鳍1个或消失。胸鳍前延,伸达吻端。尾鳍消失,尾的上下方无皮褶。本种尾长约为体盘长之半,体上具黑色小斑和大斑块。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卵胎生。
非洲沙粒魟
中文名称非洲沙粒魟
拉丁名称Urogymnus africanus (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porcupine ray
异名Urogymnus asperrimus (Bloch Schneider,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鲼形目
拉丁目名Mylioba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魟亚目
拉丁亚目名Dasyatoidei
中文科名魟科
拉丁科名Dasyatidae
中文属名沙粒魟属
拉丁属名Urogym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只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尾细长,无尾刺,体密具结刺。眼小而突出。喷水孔大,具鼻口沟。唇褶不发达。口底具乳突7个,中间3个最大。鳃孔狭小。齿细小,铺石状排列,齿面波曲,背鳍和尾鳍消失。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光唇鳗
中文名称光唇鳗
拉丁名称Xyrias revulsus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鳗鲡亚目
拉丁亚目名Anguilloidei
中文科名蛇鳗科
拉丁科名Ophichthidae
中文属名光唇鳗属
拉丁属名Xyr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东海;日本。
形态特征
各部齿同大,两颌齿4-5行,齿尖,排列不甚规则,呈宽带状。口裂大,延伸至眼后,口大,吻短,体淡褐色,有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光鳞鲨
中文名称光鳞鲨
拉丁名称Nebrius macrurus (German)
英文名称tawny nurse shark
异名Nebrius ferrugineus (Lesson, 183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须鲨目
拉丁目名Orectolobiformes
中文科名须鲨科
拉丁科名Orectolobidae
中文属名光鳞鲨属
拉丁属名Nebr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我国南海,及印度洋、红海和澳大利亚。
形态特征
具鼻口沟和鼻须,齿具数齿尖,几等大,齿无较大的中锋,仅1-2行在使用。喷水孔小、底栖。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光唇蛇鮈
中文名称 光唇蛇鮈
拉丁名称 Saurogobio 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
英文名称 smoothlip longnose gudgeon
地方名称 船钉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蛇鮈属
拉丁属名 Saurogobio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42~48;下咽齿1行,5~5,顶端呈钩状,鳃把不发达,呈乳头状突,内侧14~16;脊椎骨37。体长为体高的5.0~6.5倍,为头长的4.8~5.4倍,为尾柄长的6.2~7.6倍,为见柄高的12.6~15.4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倍,为眼径的3.7~4.0倍,为眼间距的3.9~4.9倍,为尾柄长的1.2~1.5倍,为尾柄高的2.4~2.9倍。体细长,略呈圆筒形,腹部画而稍外突。头长一般大于体高。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薄,上下唇无明显的乳头状突起,下唇沟中断。吻圆钝。两鼻孔间隔处无凹陷。目须1对,长度略小于眼径。眼中等大。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距离比至尾鳍基为近。胸鳍不达腹鳍,后缘较整齐。臀鳍短,起点至肛门的距离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约相等。胸部无鳞。侧线直。鳔2室,前室包于圆形骨囊内,后室小,露于囊外。腹腔膜灰白色。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轴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一黑色纵带,并有不清晰的黑色斑点。各鳍为灰白色。
长钻光鱼
中文名称长钻光鱼
拉丁名称Gonostoma elongatum Gunther
英文名称longtooth anglemouth, elongata poathol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钻光鱼科
拉丁科名Gonostomatidae
中文属名钻光鱼属
拉丁属名Gon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各大洋,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较大,口大,伪鳃如存在,也不大发达。上颌骨上有细长的牙齿,其间夹有一些小的牙齿;腭骨、翼骨有齿;舌齿有或无。鳞如存在,易脱落。具尾上腺和尾下腺。臀鳍起点与背鳍相对,或稍前于背鳍起点,背脂鳍有或无,肛门位置较接近臀鳍。腹鳍起点明显位于背鳍起点的前方,峡部发光器有或无,有颏区发光器及前下侧发光器。鳃盖发光器2-3;有时还有一些次发生器。前下侧发光器13-15,脊椎骨37-40。有脂鳍,每一颏部发光器和围眶发光器都围有发光腺体,前躯下腹发光器14-16,围眶发光器1,颏部发光器3,鳃盖条发光器8-9,后躯下腹发光器4-6,臀尾下腹发光器21-23,下腹发光器41-43,尾上腺1-2,尾下腺1;背鳍12-15,臀鳍起点前于背鳍起点,有鳍条28-32,胸鳍下侧位,10-13鳍条,腹鳍腹位,7-8鳍条;鳃耙18-21;体黑色,体侧微带银色,鳍深色,有一些小黑斑,尾鱼等于头与躯干部合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