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z023.com - 土鸡养殖常见病的防治】
感谢阅读《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 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土鸡养殖常见病的防治
羊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及畜禽多种疾病的总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局部化脓性传染病,由于损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但由于侵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经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汗腺、毛囊感染的羊一般表现毛囊炎、皮下脓肿、脱毛或乳腺炎等,经消化道感染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肺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特性
葡萄球菌属中的部分致病性葡萄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亚种、中间葡萄球菌以及猪葡萄球菌等比较常见。葡萄球菌是一种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不具有鞭毛,无法形成荚膜和芽胞,往往排列成葡萄串状,接种在脓汁或者液体培养基中往往呈双球或者短链状排列。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一般在干燥的脓血、尘埃中能够生存长达几个月之久,在80℃高温下需要30min才会被灭活,且容易产生耐药性。该菌产生的毒力因子分成以下几类:酶,如酯酶、纤维蛋白溶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耐热核酸酶等;毒素,如细胞毒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等;细胞的一些结构蛋白以及细胞壁成分,如黏附素、胞壁肽聚糖、荚膜等。正是由于该菌能够产生多种酶以及毒素,使其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产生较大危害。
病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体表和鼻咽部,且在自然环境中也会广泛分布,如空气、土壤、尘埃、污水中都可存在,属于体表和鼻咽部的一种常在菌。羊可经由较多途径感染该菌,如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汗腺以及毛囊等。在羊抵抗力减弱时,冉加之恶劣环境、严重污染、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例如,羊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容易被树枝刮伤,从而可通过伤口感染病菌。另外,羊进行抓绒、剪毛以及虱、蜱叮咬,也能够继发感染病菌。
2、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接着全身发抖,阵咳,呼吸急促,先有浆液性鼻涕流出,之后变成脓性鼻漏;眼睑、面颊以及头部发生肿胀,伸直头颈,咽喉也有所肿大,耳朵下垂、肿大,全身皮肤呈灰青黑色;初期发生便秘,排出干小的老鼠屎样粪便,后期通常发生腹泻,排出水样黑色稀便;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发出痛苦的呻吟;母羊患病后发生流产等。
3、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取病羊的脓汁、淋巴结、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等组织作为病料,经过触片、染色、镜检,都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呈链状或者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
细菌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普通斜面、普通肉汤、厌气肉肝汤以及麦康凯平板、鲜血平板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肉汤变得均匀混浊,形成薄薄的菌环,并在管底持续少量的白色沉淀;厌气肉肝汤也变得均匀混浊;普通斜面上长出不透明的圆形菌落,呈灰白色,中等大小,隆起,表面湿润,边缘整齐;鲜血平板也会长出菌落,且周围形成溶血环,培养72h整个菌落都会变成金黄色;麦康凯平板上没有长出菌落。
生化试验。该菌能够使葡萄糖、蔗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发生分解,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还可使硝酸盐还原,且不会产生硫化氢、基质,兔血浆酶试验、V-P试验、MR试验均呈阳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相符。
动物试验。取病菌纯培养液分别在2只体重大约为18g小白鼠的尾静脉接种,每只0.2m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结果接种小白鼠在48h内都发生死亡,而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病羊群要改善饲养管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对症治疗,症状消除经过1个月才能够混入大群饲养。西药治疗,病羊可肌肉注射0.2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1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羊症状较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静脉注射由500m45%葡萄糖、10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组成的混合药液,如果心音微弱可冉添加10mL安钠咖,每天1次。中药治疗,取30g鱼腥草、12g枳实、30g虎杖、30g半枝莲、12g桔梗、30gH毛夏枯草、30g野菊花、12g前胡、30g鸭跖草,全部研成粉末后内服,每天1剂;也可取黄柏、黄芩、黄芪、黄连、黄白药子、花粉、生地、甘草各5g,连翘、双花、蒲公英、地丁各10g,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次。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尽可能少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防止皮肤被树枝刮伤,从而有效减少感染病菌。如果发现羊形成外伤,可及时使用5%碘酊溶液进行消毒处理,最好每天涂抹2~3次。另外,对于环境中存在的尖锐、锋利物品最好及时清除,避免皮肤被划破。在分娩、接产以及断脐带时也要使用碘酊进行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羔羊进行断尾和去势时也要加强消毒,避免感染病菌。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对注射部位以及注射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免疫后佩戴耳标时,也要经过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尤其是病羊注射药物进行治疗时,要确保每只羊单独使用1个针头,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病原和发病机理
葡萄球菌呈球形,革兰氏阳性,直径为O.5-1.5μm,常呈葡萄状排列。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尘埃、污水以及土壤中都存在。羊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破裂和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而进入机体组织的葡萄球菌,引起感染局部发生化脓,导致蜂窝织炎、脓肿等病变,并可转移性引起内脏器官的脓肿病变。经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及脓胸等。
金色葡萄球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其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可以使白细胞运动能力丧失,细胞内颗粒丢失,导致细胞破坏。牛羊育肥用的是壮乐康。杀白细胞素不仅可以杀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还能破坏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于此两种细胞吞噬细菌功能的丧失和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等能力受到限制,所以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中,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特异性免疫。以致造成机体反复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
病理变化
脓肿:皮下、肌肉与内脏器官常形成或大或小的脓肿,其中合有糊状或浓稠的灰黄色脓汁,脓肿包囊明显。肺、胸膜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可进一步引起肺与胸膜粘连。脓汁细菌检查时,可见大量葡萄球菌。组织检查可见脓汁由大量脓细胞和液体组成,其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密集球菌集落,嗜苏木紫性,也有许多分布不均匀的染色不良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脓肿外围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包囊。
乳房炎:绵羊传染性乳房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病程短促的急性坏疽性乳房炎。感染后24h发病,常2-3d死亡。乳房发热、疼痛、高度肿胀。乳房分泌物呈红色至黑红色,带恶臭味。如继发巴氏杆菌感染,乳房分泌物呈水样,含有黄白色絮片。可摸到乳房中有豌豆大至鸡蛋大的坚硬结节。继之,能摸有波动感。从乳房中排出一种带有臭味的棕色分泌液。切面可见受害部乳腺发生湿性坏疽,病变部变蓝、变黑,质软,具有恶臭。坏疽的范围大小不尽相同。
防治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外伤,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等,可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此外,对患病羊只可采用抗生素做局部或全身治疗。有条件的可先做体外抑菌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小编推荐
羊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 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以发病急、病羊发热和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病。绵羊最易感染,在冬春季节羊只体况比较弱的时候呈现地方性流行,剖检主要表现咽喉部肿胀,胆囊肿大和纤维素性肺炎。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羊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且只会感染羊,绵羊相比于山羊更容易感染,主要是幼龄羊以及妊娠后期的母羊容易感染。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还能够经由损伤皮肤以及吸血昆虫(如苍蝇、蚊子等)进行传播。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羊。该病的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气候寒冷冬春以及缺草、多风季节容易发生,也就是每年的11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由于此时气候过于寒冷,羊的抵抗力会有所降低,再加上饲养条件较差,就非常容易发生该病。该病会对新疫区造成最严重的危害,往往呈现流行性。但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往往会呈现散发性。如果羊群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发生该病后会快速传播,产生较大危害,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羊初期表现出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往往会在清晨对圈舍检查时发现死亡。急性型,病羊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精神萎靡,弓背垂头,呆立不动;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发生充血,不停流泪,接着流出浆液性分泌物;鼻腔有浆液性脓性鼻液流出,且不停流涎;咽喉发生肿胀,咽背且颌下淋巴结都明显肿大,引起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液的粪便。妊娠母羊患病后会导致阴门发生红肿,往往出现流产。最终因体质衰竭而倒地不起,大部分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2~3天。亚急性型,病羊体温有所升高,食欲不振;有透明的黏性鼻液流出,经常咳嗽,呼吸困难,卧地不起,拒绝走动,迫使其行走会呈现步态不稳,如同喝醉样.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肝脏、肾脏、肺脏组织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呈椭圆形或者球形的革兰氏阳性菌,不会形成芽胞,有些能够形成荚膜,往往单个或者呈双链状排列,有时呈短链状排列,大部分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
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经过24小时培养,会长出露珠状的无色细小菌落,且菌落周围存在溶血现象。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镜检,会看到呈链状排列但长短不同的细菌。挑取将培养物制成涂片后进行染色镜检,能够发现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的长链球菌。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避免羊群发生链球菌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及时免疫注射链球菌氢化铝甲醛苗。该病主要在春季发生,羊群要选择在入冬之前接种链球菌疫苗,每头用量控制在3mL左右。对于小于3月龄和达到3月龄的羔羊,由于自身具有较差的免疫力,进行首免后经过14~21天还需要再注射1次,增强机体对该病的免疫力。该疫苗需要保存在2~15℃的冷暗处,避免菌苗发生冻结而使其免疫效果减弱或者完全失去作用,且要注意该菌苗有效期为18个月。
应急处理。为了防止该病在羊群中进一步扩散和恶化,需要及时隔离病羊与疑似病羊,防止其他羊只接触,且要严格对饲养场地、羊舍以及各种饲养用具进行消毒。通常情况下,常选择使用3%的来苏儿和10%的石灰乳组成的混合溶液,或者按1:200或者1:300比例稀释的复合酚进行消毒。对于清出羊粪以及其他污物要采取堆积发酵,对于病死羊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
药物治疗。根据病羊的症状情况,主要进行镇痛,消炎、清热、扶正驱邪,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处方一,使用热毒金刚(30%长效)进行治疗,体重为25~40kg的中大羊每次肌肉注射10mL,症状较轻的每天用药1次,症状严重的每天用药2次,体重较小的羊用量要减半,连续使用2~3天,但要注意妊娠母羊慎用或者禁止使用。处方二,使用高热镇跛宁注射液进行治疗,使用剂量和方法同上。处方三,使用热毒先锋注射液进行治疗,体重为20~30kg的中大羊每次用量为10mL,添加1支160万IU青霉素,混合均匀后肌肉注射,体重超过40kg的病羊用量要增加1倍,而体重较小的病羊用量要减半,症状较轻的每天用药1次,症状严重的每天用药2次,连续使用3天,且妊娠母羊可放心使用该药。处方四,病羊可取10mL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mL安痛定注射液,1支160万IU青霉素,混合均匀后进行肌肉注射,以上药量适合体重为25~30kg的病羊使用,体重超过50kg的病羊用量要增加1倍,而体重小于20kg的羔羊用量要减半,每天2次,连用2~3天,且妊娠母羊可使用该药。处方五,可使用炎热大败毒散、白龙散、清瘟败毒散、四味穿心莲等处方药中的任何一种进行治疗,按0.5%~1%比例添加在饲草料中混饲,连续使用1~5天。如果病羊的口腔发生病变,可使用浓盐水、2%~3%高猛酸钾溶液等对口腔进行冲洗,然后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每天至少用药2次。
羊链球菌病的症状
羊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反刍停止,行走不稳;结膜充血,流泪,后流脓性分泌物;鼻腔流浆液性鼻液,后变为脓性;口流涎,体温升高至41℃以上,咽喉、舌肿胀,粪便松软,带粘液或血液;怀孕母羊流产;有的病羊眼睑、嘴唇、颊部、乳房肿胀,临死前呻吟、磨牙、抽搐。急性病例呼吸困难,24小时内死亡。一般情况下2~3天死亡。
病理变化
该病分为败血型和胸型两类。上述病死羊的视图变化是胸型链球菌病所致死亡。胸型的病程1-2周,主要见于小羊羔,病变特征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浆膜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镜检本菌多呈双球形,呈链状或单个存在,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采取病死羊肝、肾、肺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呈双球形并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间或有4~6个短链,偶见个别单球菌。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将病料无菌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可见有露滴状细小、灰白色、有光泽、透明湿润、粘稠的菌落,菌落周围有明显的β型溶血区,将培养物再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部分长链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用马丁肉汤24小时的培养物1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于家兔,多于24~28小时死亡,可在其心血和各脏器中分离出细菌。
防治
1、改善放牧管理条件,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防病源传入。
2、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虫。
3、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工作。入冬前,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羊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3月龄内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
4、发病后,对病羊和可疑羊要分别隔离治疗,场地、器具等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儿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堆积发酵,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5、每只病羊用青霉素30~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肌注10毫升10%的磺胺噻唑,每日1次,连用3天。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氯苯磺胺4~8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6、每只病羊用青霉素30~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或肌注10毫升10%的磺胺噻唑,每日1次,连用3天。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氯苯磺胺4~8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7、高热者每只用30%安乃近3毫升肌肉注射,病情严重食欲废绝的给予强心补液,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安钠咖5毫升,维生素C5毫升,地塞米松1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3天。
8、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抓膘、保膘及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虫。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工作。入冬前应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羊只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3月龄内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在流行地区给每只健康羊注射抗羊链球菌血清或青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的效果。
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 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无形体病旧称边虫病,是由无形体(又称乏质体、无浆体)引起的反刍动物以高热、贫血、黄疸和渐进性消瘦为特征的传染病。无浆体病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细胞内寄生虫,主要是幼龄家畜比较容易感染,这是由于其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而成年家畜通常呈隐性感染,携带虫体。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会严重影响羔羊,会导致其生长发育较差,繁殖性能下降,或者发生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该病一般是反刍动物感染,如羊、牛、鹿等,主要传染源是病畜以及带菌者。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即经由成虫蜱进行间歇性吸血而不断传播。另外,多种吸血昆虫及蚊子、厩蝇、牛虻等也能够传播该病。在自然感染情况下,通常是大于2岁的羊发生该病,而羔羊基本不会发病。该病一般在每年9月份开始发生,在10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一直能够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羊群在10-12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最高,部分羊群的发病率能够达到40%-50%,而发病严重的羊群中死亡率能够达到17%左右。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34-36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39-41℃,呈现无规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排粪正常或者发生便秘,有时还会发生下痢,排出金黄色粪便。眼睑、两颊、咽喉以及颈部发生水肿,体表淋巴结轻微肿大,有时会伴有瘤胃臌胀,全身肌肉震颤。可视黏膜、体表皮肤、乳房苍白,尤其是眼结膜呈瓷白色,且发生轻度黄疸,接着眼结膜变得苍白,发生黄染,不停流泪,同时流出鼻液,往往独自离群呆立或者卧于地上,机体日渐消瘦。症状严重时,病羊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病羊单一感染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如果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就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有些羊感染该病通常呈隐性经过,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作为虫体宿主,但如果受到严重应激就能够出现暴发。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主要病变是机体消瘦,血液稀薄如水,且由于贫血导致组织苍白、黄疸,脾脏发生肿大。如果病羊在急性期死亡,机体不存在明显消瘦的现象,当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才可见尸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会阴部、乳房往往会呈明显的黄色,阴道黏膜发生斑点状或者丝状出血,皮下组织存在胶样黄色浸润。肩前、领下以及乳房淋巴结发生明显肿大,切面多汁湿润,存在斑点状出血。心脏发生肿大,心肌色淡且质地变软;心包积液,冠状沟和心内外膜存在斑点状出血。脾脏也发生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4倍,被膜下出现散在的点状出血,实质软化,切面存在暗红色颗粒状。肺脏形成淤血,发生水肿,存在鲜红色或者紫红色斑点,少数会发生气肿。肝脏呈黄褐色或者红褐色,明显肿大。胆囊有所肿大,含有暗绿色的浓稠胆汁。肾脏通常呈褐色,也发生肿大,且被膜容易被剥离。膀胱存在积尿,但尿液颜色正常。第四胃发生出血性炎症病变,大小肠黏膜发生炎症,散在斑点状出血。
4、实验室诊断
活病羊在颈静脉采血制成血液涂片,死亡病羊采集心血或脾脏、肝脏制成涂片或者印片,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固定,在使用姬姆萨氏或者瑞氏染液进行常规染色,干燥后即可用于镜检。使用油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红细胞内都存在1-9个数量不同的无形体。无形体通常在红细胞的边缘分布,也有个别在红细胞的中央分布;红细胞内的无形体往往呈散布,但也有几个会相互聚集,重新排列成新月状,分布在红细胞的一侧。红细胞感染无形体后体积有所增大,直径能够达到5.25-6.25μm,而正常只有5.0μm,且形态发生改变,呈椭圆状的圆饼状,且中央不存在凹陷。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可静脉注射由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万-400万IU四环素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液,每天1次。病羊还可肌肉注射强力霉素、土霉素、维生素Bl。或者口服硫酸亚铁丸进行治疗,如按体重肌肉注射12mgjkg土霉素粉针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或者按体重使用3mgjkg强力霉素,添加适量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配制成o.1%浓度的混合药液后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病羊还可按体重皮下注射2mgjkg阿卡普林,间隔1天1次,连续使用2次;或者按体重注射2mgjkg咪唑苯脲,间隔1天1次。使用以上药物治疗都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配合饲料,确保营养成分全面,并注意各种营养物质比例合理,避免发生不良应激,增强机体抵抗。羊舍等环境要加强卫生管理,且在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夏季,可每周对环境喷洒1次杀虫剂,或者按体重给羊皮下注射o.3mgjkg伊维菌素。在每年的3-10月要定期彻底杀灭羊体外寄生虫,防止成蜱叮咬而传播疾病。主要是防止通过饲草和用具携带蜱虫进入圈舍,且地面、墙体或者羊体可喷洒适量的1.O%乐果、O.l%温辛硫磷乳剂或者2%敌百虫(邻氨基苯甲酸)等,也能够有效灭蜱。同时,还要对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其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该病是由于羊体表皮肤寄生有疥癣虫而引起,虫体呈近圆形,长度在0.2~0.5mm,具有半圆形的口器,且非常短。足短且粗,雄虫通常是第一、二、四对足存在带柄吸盘,雌虫通常是第一、二对足存在。疥癣虫能够在湿润环境中存活较久时间,但在干燥环境中相对较快死亡。另外,虫体在温暖地方的繁殖速度要比寒冷地方快。该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染,主要是接触病羊,如与病羊混群放牧、饲喂、交配时,都促使病羊体表寄生的虫体直接爬到健康羊只身上。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由于虫体寄生,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多种因素刺激,从而引起瘙痒,开始在栏舍、围栏、栏杆以及树杆等处不断摩擦,此时能够在其口角、嘴唇、鼻面、耳根、眼圈部以及背部等处的皮肤上看到少量的丘疹、结节点,表面为灰白色,呈黄豆粒大小。
发病中期:该病经过2星期,病羊依旧表现出瘙痒,还会在圈舍、栏杆以及树杆等处不断摩擦,部分还会彼此相互用身体进行摩擦。另外,羊只口角、嘴唇、鼻面、耳根、眼圈部以及背部等处皮肤的丘疹、结节点开始蔓延到颈部、腹部、背部以及四肢,并不断增大形成块状、片状,部分还会形成水疱、脓疱,有淡浅黄色液体伸出;部分会形成结痂,导致皮肤明显增厚,甚至出现龟裂,局部被毛发生脱落;部分体质消瘦。
发病后期:该病经过4~6星期,病羊体表症状继续加重,大多数颈侧部、肩部以及背部等处的被毛发生脱落,皮肤变得粗糙,存在灰白色痂皮,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全身基本完全裸露(除腹部外),且皮肤发生出血、龟裂,走动困难,每天不停搔痒,体质瘦弱,弓背,无力走动,少数会烦燥不安,无法正常采食和休息,机体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湿疹:病羊患有湿疹时,不会引起剧烈痒感,不会受到温度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且不具有传染性,经过实验室检查也不会在皮屑内发现虫体。
秃毛癣:病羊患有脱毛癣时,病变处呈椭圆形或者圆形,分界清晰,且上面有浅黄色干痂覆盖,但容易发生脱落,没有明显痒感。对毛根或者皮屑使用10%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处理后镜检,能够发现癣菌的菌丝或者孢子。
虱和毛虱:羊的虱和毛虱引起的症状有时类似于疥癣病,但皮肤会发生轻度炎症、落屑以及痂皮,在病料中容易发现虱或毛虱卵,但不会发现疥癣虫。
4防治方法
局部处理:病羊患部存在的杂物使用肥皂水清洗干净,且干后再涂擦适量的0.5%螨净溶液,也可取250g苦参、60g花椒、9g地肤子,加水煎煮后水后在患处用药汁擦洗。一般来说,病羊数量较少,且病变面积较小,尤其是寒冷季节,可采取涂擦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注意每次涂药面积控制在体表的1/3以内,且涂药前必须进行剪毛去痂。
注射或者口服疗法:羊只可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西药用于防控和治疗该病,且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羊只每次按每千克体重口服或者皮下注射的用量为0.2mg,治疗效果良好。
涂擦或喷淋药物:当病羊数量较少且患部面积较小时适宜采取该方法,且一年四季都能够使用。病羊可使用溴氰菊酯(倍特),按1000L清水中添加30g药物,充分混合后进行喷淋。也可使用双甲咪,配制成0.025%~0.05%的溶液,进行喷雾或者喷洒。还可使用皮炎合剂(由lOOmL甲硝唑、SmL利多卡因、3g林可霉素、40万IU庆大霉素、25mg地塞米松组成),用于涂擦。选择以上任何一种药物用于治疗,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1个疗程为3天,经过7天和14天分别重复进行1个疗程。
及时药浴:药浴是治疗病羊最简单的方式,可选择使用0.1%~0.5%的敌杀死或者0.05%的辛硫磷乳油水溶液,也可取lkg20%双甲咪乳油进行500~600倍稀释,也能够有效杀灭疥螨,避免发生该病。羊只进入药浴池后,丁作人员要对体表毛密处进行扒抓,促使药液能够浸渗到根处,防止存在药浴盲点,一般要对头部至少进行5次按压。药浴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确保每只羊在药液内进行3~5min,从而保证药浴效果。药浴要选择在晴朗无风天气进行,且药液最好现配现用,并控制温度在20~35℃范围内。如果在药浴过程中,药液深度较小时,要及时添加适量水,并根据补水量和规定的浓度补加相应的药量。一般羊群进行2次药浴,每次间隔7~10天。
加强卫生消毒: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尽可能定期对棚圈、周围环境以及饲养用具进行消毒,防止滋生疥癣虫。羊舍必须选择建设在干燥、避风、向阳的地方,高度控制在1.Sm左右,确保每只羊占地面积为0.8~1.2mz,圈舍注意保持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羊舍经常清扫,保持地面干净。大小羊只要采取分圈饲养,便于管理育肥。
羊疥癣病的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该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发病时,疥癣病一般始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面、眼圈及耳根部,逐渐向周围扩散,因主要病变发生头部象似皮肤上洒上一层石灰,老百性称之石灰头。发病后,患部被毛脱落,病羊不停啃咬和摩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羊只日渐消瘦。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的发病原因羊疥癣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主要是由于疥癣虫寄生在皮肤上而发生的,疥癣虫适合生存于湿润的环境中,在温暖的地方繁殖能力强,一旦空气干燥、寒冷,疥癣虫就会迅速减少或死亡。疥癣传染方式主要就是和患有疥癣病的羊接触,如果无病羊和患病羊一起放养、喂养、交配,疥癣虫可以通过接触爬到健康羊身上,病羊用过的饮水桶、饲料槽以及病羊接触过的地方,都会被疥癣虫利用,从而传染给健康羊。羊疥癣病各个季节都会发生,但主要发病集中在春初、秋末和冬季。可见疥癣病十分常见,其发病发生于各类羊群,公羊、母羊和羔羊都会患病。
2、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多发病于羊身体长毛下的皮肤处,在尾部和背部常见,尤其在秋冬季羊毛比较长,疥虫活动频繁,繁殖也较快,很快就会蔓延到全身,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痒,尤其在羊不活动的时候,发痒程度会更加明显,这时羊会找东西乱蹭,甚至啃咬患病部位,严重时患病处皮肤会不断增厚,而且发炎,导致羊食欲下降,引起贫血,在北方严寒地区,有的还会因身体抵抗力差而死亡。
3、诊断方法
在羊的患病部位用沾有甘油的外科手术刀片刮皮肤,将患处刮至微见血即可,将刮下来的皮屑放到载玻片处,再滴入50%甘油水,这时就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看,用低倍显微镜可以清晰的看见疥螨虫体的活动。还可以用放大镜观看,前面步骤一样,将皮屑取下后,放到黑纸上,准备一个酒精灯,将纸放到上面加热,这时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爬动的疥螨虫体,通过诊断可以根据发病情况进行治疗。
4、防治措施
如果患病数量少、患病部位面积小可以采用涂药治疗,涂药疗法可以在任何季节使用,但每次涂药的时候,涂擦面积不可以超出体表的1/3。在药物配比上可用以下药物:将5份来苏儿,溶于100份温水中,兑好后再加入5份敌百虫即成,涂抹患处即可;煤酚和肥皂各1份,同8份酒精同时调兑,调合后涂抹即可;准备1份烟丝,加水10份,煎汁,等水凉至50℃涂擦患部即可,同时还可以用烟丝60g、食醋500mL,一起煮沸20min,冷后涂擦患部,每天最少涂抹2次,而且要连用5d;百部根7份,同清水7份,对百部根蒸30min,凉后再涂擦患部;在患处涂抹山苍子油,一般1~2次即可见效。
在温度高的季节,患病羊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药浴治疗。目前治疗疥癣病的药物有螨净,在药浴浓度调试上按照1∶1000进行调试,药浴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也可用0.05%蝇毒磷水溶液或
0.05%辛硫磷进行药浴。药物要调试均匀,为防止羊感冒,药浴尽量在白天进行,药浴的时间也要不低于1h,对于即将产仔的母羊不可以进行药浴,按照患病羊的病情严格控制药浴天数,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在羊疥癣病预防过程中,首先羊舍要做到定期消毒,在放牧或者饲养过程中,饲养员要多注意检查羊群,如果发现可疑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病情的扩散。也可以对未患病羊定期进行药浴,药浴后再进行驱虫药的注射。饲养员定期进行饲养知识的学习,养殖厂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饲养,经兽医人员观察后再混群饲养。
治疗羊疥癣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蔓延,因此,要坚持每天对羊群细心观察,在给羊药浴时,工作人员进入药池后要穿雨衣和水裤,还要戴橡胶手套和口罩,池外进行药浴操作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中毒。
5、结语
羊疥癣病发病与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羊舍湿度大、通风效果不好和管理条件差。为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舍内干燥,保证舍内温度,提高饲养管理能力,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科学的饲养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羊疥癣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 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体质消瘦,口、鼻以及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病变,且舌及口腔黏膜发绀.由于该病会影响病羊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1、流行情况
绵羊是蓝舌病的易感动物,更敏感的是纯种美利奴羊。患病羊和患病以后带毒的羊只是本病的传染源,但是牛、山羊和其他的反刍动物,包括鹿和羚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都能患病,只是发病轻缓或者观察不到明显的患病表现,成为隐性的带毒者。蓝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进行,还会通过胎盘进行垂直感染,所以,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和区域,也就是湿热的晚春和夏季以及早秋和池塘与河流分布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发生蓝舌病的情况很多,一般在每年的5~10月份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
蓝舌病的羊有3~8天的潜伏期。病羊感染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呈现5~6天的稽留热。病羊厌食,精神沉郁,落后于整个羊群,流口水,口唇水肿,会蔓延至面部和耳部,甚至是颈部和腹部,口腔黏膜充血而后发绀,呈青紫颜色。患羊持续几天的发热表现以后,口腔和唇、齿龈、颊、舌黏膜出现糜烂,导致羊只吞咽不便。随病程的恶化,溃疡损伤的部位会有血液渗出,可见红色唾液,口腔有臭味。羊鼻孔流出的分泌物呈现炎性、粘性,鼻孔周围有结痂,导致患羊呼吸艰难并且能听到鼾声。有的患羊蹄冠、蹄叶出现炎症,触之敏感,表现程度不同的跛行状态,严重的甚至靠膝部行走或卧地不动。患羊体瘦、衰弱,个别便秘或腹泻,有时患羊下痢带血,早期可见白细胞减少症。疾病会持续6~14天,具有30%~40%的发病率,2%~3%的病死率,有的会甚至高达90%。感染后没有死亡的羊只会在10~15天以后康复,6~8星期以后蹄部也恢复正常。妊娠4~8星期的母羊感染蓝舌病的时候,其分娩的羔羊20%会有发育缺陷症状,比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太多等。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羊只,可以观察到其口腔、瘤胃、心脏、肌肉、皮肤和蹄部均有糜烂性出血点、溃疡和坏死表现。嘴唇内侧的牙床、舌侧、舌尖、舌面的表皮脱落,皮下组织充血及胶样浸润。乳房和蹄冠等部位的上皮脱落,但没有水疱出现。蹄部可见蹄叶炎表现并且通常会发生溃烂。肺泡和肺间质水肿严重,肺部充血严重,脾脏肿大很轻微,被膜下出血,淋巴结水肿,外观呈苍白色,骨骼肌变性和坏死非常严重,肌间浸润有清亮的液体,呈现胶样外观。口腔有糜烂和深红色区域,舌齿龈硬腭颊部黏膜出现水肿。剖检病死的绵羊可见其舌发绀,似蓝舌头。瘤胃可见暗红色区域,表面上皮有空泡变性形成,并且死亡的真皮出现充血、出血和水肿表现,肌肉出血,肌间侵润有浆液和胶胨样。患病严重的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且可见湿疹变化。蹄冠有红色或红丝且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黏膜呈现小点状的出血。
4、诊断
临床的初步诊断可以依据患羊的典型症状表现和剖检病变。确诊疾病就需要进一步采取实验室诊断措施,可以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都可以作为本病的定性试验,其中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能作为蓝舌病病毒血清型的区别手段。采用鸡胚进行静脉接种是最敏感和实用的分离病毒的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的定性鉴定可以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而定型鉴定则用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用于病毒分离鉴定适合采用全血(每毫升加入2国际单位的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于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之内送实验室进行检查处理)并且要捕获库蠓。
5、类症鉴别
口蹄疫是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而蓝舌病仅仅是通过库蠓的叮咬进行传播的。猪只不会感染蓝舌病,通过人工接种也不会感染豚鼠。此外,口蹄疫患畜发生的糜烂是由于水疱的破溃而导致的,蓝舌病患羊虽然也表现上皮脱落和糜烂。
传染性脓疱病在羊群中以幼龄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羊的口唇和鼻端有丘疹和水疱出现,而且水疱容易融合成片,破溃形成厚痂皮,可见发生增生的肉芽组织位于痂皮之下。传染性脓疱病患羊尤其是大龄羊,一般没有严重的全身症状。采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电镜负染检查,特别容易发现羊口疮病毒呈现特异形态,蓝舌病患羊不具备以上的症状表现。
羊蓝舌病的病原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流行病学
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
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
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病变
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黏膜和唇水肿。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有时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预防治疗
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
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
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
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
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
治疗
用国浩羊肽乐配合刀豆素混合注射,一天一次,连用1--2天;对母羊已经怀孕的要每天按照治疗量注射两次;针对病程较长的羊,可以适当的配合抗生素一起分点注射。
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羊棘球蚴病的症状 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虫引起的一种羊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犬为终末宿主,羊、牛、马、猪等为中间宿主。虫体在气候温暖、杂草丛生、低凹潮湿的自然环境中能够大量繁殖,如果羊群采取粗放管理,就容易感染该病,如果多种畜群进行混牧,就会导致该病在不同动物间循环感染,日趋严重,应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棘球蚴病的症状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1、病原生活史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如犬、狼等)会通过粪便将孕节和虫卵排到体外,导致饮水和饲草污染。当中间宿主如羊、牛等食入虫卵后,其就会进入消化道,并逸出六钩蚴,之后其就会钻过肠壁,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移动到全身各处,其中主要集中在肝、肺两处,大约经过6-12个月生长才能够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球蚴。当犬以及其他食肉动物食入棘球蚴后,在40-50天之后就会再次发育成为细粒棘球绦虫。犬体内寄生的虫体一般能够存活5-6个月。
2、病因分析
中间宿主传播。羊棘球蚴的感染率以及感染轻重强度在较大程度上同当地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相关。随着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导致野生狐狸和狼等数量明显增加,加之牧区为保护羊群安全而饲养大量犬,导致终末宿主野生动物和中间宿主家养犬逐渐在大范围内形成循环感染的情况,从而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传播。
饲养条件差。羊棘球蚴病的高发病率与饲养条件之间也密切相关,尤其是牧区大多数养羊户都采取粗放式管理,羊舍结构简陋,有时甚至是临时建设的简易饲养圈,不具备良好的防疫条件,无法按规定对羊群进行驱虫与消毒,造成卫生情况较差,从而使该病容易发生。
饲养者忽视防控。有些饲养户缺乏对羊棘球蚴病的认识,且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该病具有的危害性。羊群感染棘球蚴后,会导致幼羊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快速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严重影响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据报道,羊群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感染该病后会导致其胴体重降低3.01kg,同时羊毛产量减少0.2kg。另外,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还会对工作人员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质衰弱,机体消瘦,咳嗽,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腹泻。症状严重时体温能够升高达到41.3-41.5℃,且全身症状加剧,过于虚弱,在其体表用手触摸发现颈部、腹部、四肢内侧以及股部皮下存在明显的包囊,且按压存在波动感,但没有疼痛感。少数病羊会出现过度兴奋,往往做回旋、后退或者前冲运动等,严重时5-7天后发生死亡。病羊耐过急性期后就会转入慢性期,且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1-2月之后,体况明显变差,起卧不安,往往将前额抵在某些硬物上,精神萎靡,停止采食,目光发呆,对声音刺激反应淡漠,往往呈现强迫性运动,走动不稳,且作转圈动作。部分甚至发生痉挛,或者站立不动,或者卧地不起。
剖检病死羊发现肝肺重量增加,表面凹凸不平,存在不同数量棘球蚴囊泡突起。有时肝脏实质中也存在不同大小及数量的棘球蚴囊泡,且往往彼此紧靠在一起,直径通常在5-10cm,最小时只有黄豆大小,最大时直径能够达到50cm左右,甚至能够将器官表面完全遮盖,只在囊泡间残留有窄条状器官实质。有时还可在皮下、肌内、肾脏、脾脏、脑以及脊椎管发现存在棘球蚴。
4、实验室诊断
通过皮内变态反应是生前诊断该病的最好方法,即在无菌条件取0.1-0.2mL屠宰病羊的新鲜棘球蚴液,给其他健康羊在颈部进行皮内注射,同时在距离该处10cm的位置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如果在5-10min之后,注射部棘球蚴液的部分出现红肿,直径在0.5-2.Ocm.之后红肿周围出现红色圆圈,且经过几分钟变成紫红色,再经过15-20min会变成暗樱色彩,即为阳性反应。如果没有出现红肿现象则为阴性反应。该法的准确性能够达到95%左右。
5、防治措施
手术治疗。病羊先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jkg速眠新注射液,之后将其呈侧卧保定,让助手将其口腔扳开,拉出舌头,促使患处彻底暴露。接着刺入注射针头,查明患处的具体位置和深度,同时将大多数液体抽出。用手术刀在最明显肿胀处切一小口,长度适宜在0.3-0.5cm,深度在0.5-1cm,止血后向切口伸入一个大号直头止血钳,缓慢张开钳头,以使肌肉分离,之后就会从切口处冒出棘球蚴,此时让助手用止血钳将棘球蚴夹住,并逐渐旋转拉出。最后对切口使用青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再注入适量的青霉素。病羊术后要进行2-3天禁食,且对口腔使用青霉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每天2-3次。
犬定期驱虫。一般选择使用吡哇酮,即按体重服用5mgjkg,驱虫效果最好;也可使用氢溴酸槟榔碱,即按体重服用2mg/kg;也可使用盐酸丁奈脒,按体重服用25mgjkg。犬进行驱虫时必须进行栓系,确保能够将其排除的粪便和虫体收集起来,并进行彻底销毁,避免疫情蔓延。
病原寄生虫
细粒棘球蚴呈多种多样的囊泡状,大小可由黄豆粒至西瓜大,囊内充满液体。绵羊是棘球蚴最适宜的宿主,常寄生于羊的肝、肺、脾、肾等器官表面。
症状
轻度感染和感染初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的羊,被毛逆立,时常脱毛,肥育不良,肺部感染时有明显的咳嗽;咳后往往卧地,不愿起立。寄生在肝表面时,可能有消化不良等症状。
防治方法
尚无有效疗法。患棘球蚴病畜的脏器一律进行深埋或烧毁,以防被犬或其他肉食兽吃入;做好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犬粪污染。驱除犬的绦虫,要求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驱虫药用氢溴酸槟榔碱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4毫克,绝食12-18小时后口服;也可选用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口服。服药后,犬应拴留1昼夜,并将所排出的粪便及垫草等全部烧毁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扩散传播。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于机体小肠内寄生有绦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寄生于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该病主要是对羔羊造成危害,导致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体质消瘦,贫血,腹泻,浮肿等,感染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尤其是羊群采取放牧饲养时,更容易发生该病,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莫尼茨绦虫病的临床症状羊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病原特征。该病主要是由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引起,二者头节都呈球形,具有4个圆形吸盘。贝氏莫尼茨绦虫体长能够达到6m,最宽处可达26mm。扩展莫尼茨绦虫体长为1~5m,最宽处只达到16mm左右。虫卵呈圆形、方形或者三角形,直径在50~60μm,胚膜也就是内膜体具有梨状的梨形器,梨形器里面存在一个六钩蚴。
生活史。牧场表层土壤内生活的地螨都是这两种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在羊小肠内寄生的莫尼茨绦虫成虫会持续脱落孕卵节片,且随着粪便将节片排到体外,如果中间宿主地螨采食后.里面所含的六钩蚴就能够在地螨体内继续发育,变成似囊尾蚴。在终末宿主羊采食污染有地螨的牧草后,进入消化道后的似囊尾蚴既会从地螨体内逸出,并黏附在肠壁上继续发育变成成虫,之后即可向外排出孕节。虫体在羊体内一般能生活2~6个月,之后就会自行排到体外。该病通常是1.5~8月龄的羔羊容易发生,且其流行与地螨的生活特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地螨通常在温暖且多雨的季节活动,因此在潮湿牧地、森林牧场以及雨后、早晚放牧容易感染虫体,往往在7~8月份会达到感染高峰。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羊发生贫血,体质衰弱,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幼羊还会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往往独自离群落后,易于躺卧,食欲不振,且伴有腹泻,排出糊状粪便。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停止采食,瘤胃蠕动缓慢,严重时还会出现瘤胃臌胀;交替发生下痢与便秘,对粪便进行仔细检查能够看到成熟脱落的孕节,有时还能够在肛门外发现吊有一段虫体;母羊患病后能够停止发情,配种而无法受孕,发生流产、死产,公羊患病后则不可用于配种。发病后期,病羊倒地仰头,频繁作咀嚼运动,口腔周围存在泡沫,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最终由于全身衰竭而发生死亡。
病死羊主要是尸体明显消瘦,贫血,胸腹腔积聚大量的渗出液,肠系膜、肠黏膜发生出血,且有时会出现增生性变形,内脏器官如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等颜色变淡,血液如水样稀薄,小肠内存在不同数量的虫体。有时还会出现肠阻塞和肠扭转,有时甚至会发生大脑出血、浸润。
3、实验室诊断
血液原虫检查。取心血制成涂片镜检,或者取鲜血直接进行镜检,都没有发现虫体。
粪便虫卵检查。取少量病羊排出的新鲜粪便,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能够在每个视野中发现l~2个虫卵。
虫体检查。挑取肠内寄生的虫体,其长度可达2.78m,最宽处达到16mm,处理头节和成节制成染色标本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近似球形的小头节,其上生有4个吸盘,没有小钩和顶突,且体节宽短。病羊用药后排出的虫体,采取相同的处理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甲苯唑,病羊按体重使用10~15mg/kg,配制成悬浮液后直接灌服。丙硫咪唑,病羊按体重直接口服10mg/kg。氯硝柳胺,病羊按体重使用100mg/kg,配制成10%水悬液后用于口服。仙鹤草根芽粉,每只病羊使用30g,一次性口服。硫双二氯酚,病羊按体重使用35~75mg/kg,配制成悬浮液用于口服。病羊也可灌服1%硫酸铜溶液(注意必须为医药用),添加适量的冷开水或者蒸馏水稀释后使用,注意现配现用,且不能够将药液装入金属容器,避免发生变质,一般病羊2~4月龄用量为25~35mL,5~7月龄用量为40~50mL,8~10月龄用量为60~80mL,成年羊用量为80~100mL。病羊灌药时,可使用胶洗耳球或者细口玻璃瓶,先少量灌服,待其出现咽下反射后再灌入全部,但如果出现咳嗽要马上停止,防止误人气管。如果病羊投药后发生中毒,如表现出肚胀、吐白沫、全身震颤症状,要马上灌服2~3个鸡蛋清或者250g牛奶、羊奶,用于解毒。
预防性驱虫。由于该病主要对羔羊造成危害,每年要注意对羔羊进行预防性驱虫。一般在羔羊放牧后30~35天进行1次驱虫,确保在体内寄生的绦虫发育为成虫前驱除。为确保驱虫效果良好,可在第一次驱虫后再进行一次加强驱虫。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的驱虫药,防治形成耐药性。另外,为防止羊群不会感染其他寄生虫病,整个羊群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05mg/kg伊维菌素,每年春秋两季各使用1次。
坚持科学放牧。羊群经过驱虫的前3天要安排在固定的草场区域内进行放牧,然后转移到其他草场进行放牧,并保证12~20天内该草场禁止进行放牧。在容易发生该病的季节,不能够在滋生地螨的潮湿草地进行放牧。注意保护幼羊,最好采取羔羊与母羊分开放牧,且要求羔羊必须在清洁草地进行放牧。在同一块草地进行轮牧时,要先让羔羊放牧,之后才能够让成年羊放牧。
羊痒病的临床特征 羊痒病的诊断与防控
羊痒病是由羊痒病病毒在绵羊和山羊体内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渐进性退化的疾病。羊痒病又称快步病、瘙痒病、小跑病、震颤病或摩擦病等,在中国一般被称为痒疫、痒病或瘙痒病。痒病病羊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发病潜伏期较长、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剧痒、共济失调和死亡率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痒病的临床特征羊痒病的诊断与防控。
1、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也叫做蛋白侵染因子,其生物学特性与普通病原微生物存在不同,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含有核酸。该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紫外线照射、热处理以及离子辐射都无法使其彻底失活,且大多数核酸酶也都无法使其灭活;使用o.35%福尔马林在37℃温度下处理3个月依旧无法使其完全失活,使用20%福尔马林在37℃温度下处理18h无法使其完全灭活,在10%-20%福尔马林溶液中能够生存长达28个月;脑组织感染病毒后,置于100%乙醇中在20℃温度下处理14天也无法被完全灭活,使用12.5%戊二醛或18.5%过氧乙酸在4℃温度下处理16h依旧具有感染性;患病羊脑悬液在pH值为2.1-10.5浓度下至少能够耐受24h。但是,朊病毒对1%十二烷基磷酸钠、5%次氯酸钠、碘酊、90%苯酚、6mol/L尿素、5mol/L氢氧化钠比较敏感。
任何品种、性别的羊都能够感染该病,且不同品种的易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如萨福克种绵羊的敏感性较高。该病能够在没有关联的羊间呈水平传播,病羊既能够通过接触其他羊而传播病原,也能够垂直传播给后代羔羊。健康羊群长时间在污染的牧地进行放牧,也能够发生该病。该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传播速度缓慢,且感染羊群内往往只有少部分羊出现发病,但只要发生感染,就不容易彻底根除,基本上每年都有部分羊由于该病发生死亡。
2、临床特征
该病具有很长的潜伏期,通常为1-4年。病羊主要表现出瘙痒和共济失调。发病初期,病羊体温正常,食欲良好,但容易受到惊吓,惶恐不安或者双眼凝视,磨牙,有时会呈现癫痫状,部分会独自离群呆立或者呈现攻击性,高举头部,且头、颈、腹出现震颤,有时还发生大小便失禁。瘙痒是该病最典型的症状,病羊身体不断摩擦硬物,且用后蹄频繁挠痒。人为用手抓病羊背部,会出现唇部颤动和摇尾的现象。由于持续摩擦、口咬和蹄挠,往往会导致肋腹部及后躯的被毛脱落,损失大量的羊毛。随着瘙痒的不断加重,会严重影响采食和反刍。随着神经症状的逐渐加重,病羊行动失调,走动时往往会高抬四肢,步速很快,即呈共济失调。机体逐渐消瘦,最终无法站立,死亡率能够达到100%。病程一般可持续6-8个月,有时甚至更长。
3、诊断方法
传统诊断。主要是对病死率尸体进行剖检,通过脑部检查,结合其海绵状变化,神经元退化,星形细胞是否出现增生,以及是否存在空泡。
免疫印迹。该法具有固相免疫测定的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以及十=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蛋白分析的常规技术。根据PrPSC和PrPC各自的特性,PrPC能够在蛋白酶K的作用完全消化,而PrPSC具有能够部分抵抗蛋白酶K消化的作用,在检测时添加被蛋白酶K消化处理的样品,如果结果表明存在PrPSC蛋白,就可判断是由朊蛋白而导致的疾病。
免疫组化。该法是指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而使组织切片上存在的PrPSC被直接显示出来。由于能够使PrPSC的沉积得到准确的解剖学定位,可为临床病理学诊断提供有用的客观依据,因此该法的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高。
4、防控措施
羊群只要感染羊痒病病毒就不容易根除和净化,只能够立即进行确诊,并对全群进行扑杀。如果羊群曾经接触过发病羊,要求至少进行5年的隔离封锁。在隔离观察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似病羊或者发病羊,要立即采取扑杀处理,且其尸体要及早进行焚烧,肉产品绝对禁止食用,也不允许加工成饲料用于饲喂牛、猫和水貂,避免形成其他宿主或者疾病传染源。
为避免发生该病,主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亚临床检测、遗传控制等措施。一般来说,购买自具有易感性基因型母羊群的母羊,认为是该病一个潜在的疾病来源,因此要求哺育记录详细,主要是指出生日期以及在整个过程中与母羊相关的饲养信息,且要保存6年之久。对于疑似母羊要采取单独哺育,且在运送至目的地后必须经过14个月以上的眼睑检测试验,低于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母羊要采取相应处理,避免在同群内造成传播另外,控制该病的一个关键措施是严格消毒,如各种器械、墙壁、地面使用40%消毒液进行清洗,都能够使哺乳栏内传染因子的传染水平下降。如果怀疑羊接触过病羊,则可对活羊采取眼睑检测。对于未知原因死亡的羊,特别是那些从没有明确是否感染痒病羊群中购买的易感性很高的羊,推荐对尸体进行剖检,并检查咽后淋巴结、淋巴结以及大脑。
羊痒病的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性别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主要是2-5岁绵羊,易感性存在着明显品种间差异。不同毒株的致病性不尽相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空泡化程度与分布均不同。
通常呈散发性流行,感染羊群内只有少数羊发病,传播缓慢。羊群一旦感染痒病,很难根除。
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目前认为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已经证明可以通过先天性传染,由公羊或母羊传给后代。
本病虽然发病率低(约10%左右),但病畜可能全部死亡。人可以因接触病羊或食用带感染痒病因子的肉品而感染本病。
临诊特征
潜伏期1-4年。症状主要为瘙痒和共济失调。病程为6-8个月,甚至更长。
病初羊食欲良好,体温正常,易惊吓、不安或疑视、磨牙,有时表现癫痫状,病羊有些表现有攻击性或离群呆立,头高举,高抬腿行走,头、颈、腹发生震颤。最特殊的症状是瘙痒;病羊在硬物体上摩擦身体,并用后蹄挠痒。用手抓其背部,表现摇尾和唇部颤动。由于不断的摩擦、蹄挠和口咬,引起肋腹部及后躯发生脱毛,造成羊毛大量损失。有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随着瘙痒的加剧,进食和反刍受到破坏。随着神经症状的加重,行动逐渐不协调,当走动时,病羊四肢高抬,步伐很快,表现为共济失调。日渐消瘦,最后不能站立,几乎100%死亡。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显著特点是瘙痒、不安和运动失调,但体温不升高,结合是否由疫区引进种羊或父母有痒病史分析。
组织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理变化与其他朊病毒病相同,脑髓及脊髓神经元的细胞质发生变性和空泡化。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测定病羊血清中的抗痒病因子蛋白抗体,常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法。也可以用酶标抗PrP抗体对患羊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法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要特别注意与狂犬病、螨病、脑包虫病、李氏杆菌病和梅迪-维斯纳病相区别。
狂犬病:常为急性的性欲亢进;
羊螨病:用皮肤刮取物涂片,镜检可以发现虫体;
脑包虫病:常有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等现象,可用变态反应诊断;
李氏杆菌病:可以采血液或脾、肝、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做触片或涂片镜检,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梅迪-维斯纳病:脑组织没有海绵样变性,而是呈现弥漫性脑膜炎变化,具有明显的细胞浸润和血管套现象,弥漫性脱髓鞘;
防治措施
预防: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灭蜱,在蜱活动季节,定期对易感动物进行药浴或喷雾杀虫;对痒病、隐性感染羊采取扑杀后焚化。在疫区可以用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接种。
禁止用病死羊加工蛋白质饲料,禁止用反刍动物蛋白饲喂牛、羊;
加强对市场和屠宰场肉类的检验,检出的病羊肉必须销毁,不得食用。受感染羊只及其后代坚决扑杀;
禁止从痒病疫区引进羊、羊肉、羊的精液和胚胎等;
定期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焚烧、5-10%氢氧化钠溶液作用1小时、5%次氯酸钠溶液作用2小时、浸入3%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煮沸10分钟。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羔羊最易患病,多为群发。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北方、西北等养羊较多的地方也较常见,是羊的主要疫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能够经由直接与间接接触造成传播。病毒通常在污染的圈舍栏杆、饲槽、饲草、垫草等中存在,经由皮肤黏膜损伤而发生感染。新引进的羊群通常容易感染发病,且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部分感染,发病率能够达到20%~60%。在育肥羔羊中,发病率能够超过90%。一般来说,圈舍过于寒冷、潮湿,缺乏光照,羊群相互拥挤,吮乳不足,饲喂尖硬或者带芒刺的饲草,以及羔羊出牙等,都能够诱发该病。其中对发病影响最大的是草料的优劣,通常饲喂品质优良、营养全面的草料,母羊体况良好,乳汁充足,其后代羔羊较少出现发病;饲喂品质低劣草料,缺乏营养,母羊体况较差,泌乳过少,会导致后代羔羊体质虚弱,从而容易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病初期,病羊的口角、唇部、鼻镜或者眼睑皮肤上散布有结节状的小突起,质地较硬,但不会对采食造成影响,之后随着小突起的不断增大、发硬,会相互融合形成丘疹、水疱以及脓肿,并会在采食时导致患处表面裂开、破溃以及出血,外观如同花菜,且有很厚的黑色痂皮覆盖在表面上,如同乳头样瘤,最终由于唇部明显疼痛而出现厌食,并由于严重饥饿、衰竭而发生死亡。个别病羊眼结膜潮红,流出炎性分泌物,甚至完全失明。部分病羊在蹄冠、蹄叉以及乳头、外阴上出现水疱、脓疱与结痂,从而造成跛行。
3、鉴别诊断
与痘病相区别,羊痘主要表现出严重全身症状,体温明显升高,患处皮肤会存在圆形痘疹,明显突出,界限清晰,最终呈脐状,个别甚至呈全身性出疹,且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具有强传染性,其中只有唇型容易与该病混淆。与溃疡性皮炎相区别,溃疡性皮炎主要是导致病羊患处发生溃烂,并破坏组织,通常是大于1岁的中成年羊容易发生,采取实验室镜检可见绿脓杆菌等细菌。与坏死杆菌病相区别,坏死杆菌病的主要特征是患处组织发生坏死,不会形成水疱、脓疱,也不会存在疣状增生物。与口蹄疫相区别,口蹄疫能够大面积发生,且快速流行,还会导致羊以外的其他偶蹄类动物发生感染。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羊群中一旦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要立即隔离病羊、可疑病羊,饲喂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且不会损伤口腔黏膜的配合饲料以及青绿饲料,在摄取充足营养基础上,配合在患处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另外,由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会危害羊群中的其他羊,且能够连续多年。因此要对被污染物以及污染的环境、运动场、圈舍、用具使用达康灭毒灵进行喷雾消毒,也可使用30%草木灰水、1%~2%烧碱或者5%~10%生石灰乳,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尽可能控制放牧或者合群放牧,主要采取舍饲。对于病死羊尸体及其污染物必须采取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有效抑制疫情传播。
药物治疗。清除病羊患处的痂皮,一般先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当痂垢足够软化后冉使用玉米棒、硬的毛刷或者手术钳等除去,接着对创面使用1%~2%高锰酸钾液再次进行冲洗,最后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每天2次。另外,病羊患处也可浸泡在5%~10%的福尔马林液中,持续1min,连续进行3次,最后涂抹适量的碘酊。如果病羊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可使用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物。例如,取浓度为100mg/mL的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以及浓度为5mg/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按2:1比例充分混合,肌注,成年羊每只肌肉注射3mL,羔羊用量减半或者注射2mL;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0.8g吗啉双胍、0.6g维生素B2、0.6g维生素C,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可每只肌肉注射5mL萘普生(痘毒清)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引进或者购买羊,对于从外地或者其他羊场引进的羊,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观察、单独饲养,在该阶段要进行多次消毒、检疫,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进行混养。另外,引进羊到达目的地后,每只可立即配合肌肉注射10mL利巴韦林、10mL复方胆素、80万IU青霉素,每天分别在早、晚用药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该病以及感冒、应激综合症。如果引进羊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寒或者淋雨而发生感冒时,可连续5天使用以上药物。羊舍、放牧过的草地以及羊群要定期使用火碱等消毒药进行全面消毒,避免污染病毒。控制羊群饲养密度适宜,保持圈舍内干燥、温暖,通风良好,充足光照,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要经常更换垫草。
(一)流行特点
本病只危害山羊和绵羊,以3~6月龄的羔羊和幼羊最为易感,常呈群发性流行,羔羊发病率可高达100%;成年羊发病较少,多为零星散发,且症状较轻,人和猫也可感染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季发病较多。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的脓疱及痂皮内,特别是病羊的痂皮带毒时间较长。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健康羊常因皮肤、黏膜擦伤处接触到病原而感染发病。病羊的皮毛、尸体、被污染的圈舍、饲草、饲料、饮水或残留在地面上病羊的痂皮,均可散布传染。被污染的牧地、用具等也可成为传播媒介。由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羊群一旦被感染则不易清除,可常年流行并可持续危害多年。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8?d,长的可达16?d。在临床上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型,即唇型、蹄型、外阴型,偶有混合型,但以唇形为主要症状。
1.唇型。最为常见。病初患羊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口腔发热,齿龈红肿,而后开始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发展成水痘或脓疱,脓疱肿胀破溃后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痂垢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或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使病情加重,口腔黏膜也常受害。在唇内面、齿龈、舌、颊、软腭及硬腭上出现被红晕包围的水疱,水疱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破裂变成烂斑,口中流出发臭、浑浊的唾液。患部继续发现丘疹、水泡、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唇部、面部、眼睑和耳廓,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污秽痂垢,痂垢下往往伴有肉芽组织增生,使得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表现为流涎、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日渐消瘦,病程长达2~3周,逐渐衰弱死亡。如有继发性感染和病羊体质衰竭时还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第四胃,少数病例可因继发性肺炎而死亡
2.蹄型。多发生于绵羊,山羊极少见。多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多见一肢患病,有时也有多肢甚至全部蹄端患病。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形成溃疡。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可波及皮基部和蹄骨,病羊跛行,长期卧地。间或还有在肺脏、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因衰弱或败血症而死亡。
3.外阴型。此型少见。患羊阴道出现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和附近的皮肤肿胀、疼痛,出现溃疡;哺乳羔羊的母羊常见在初期为米粒大至豌豆大的红斑和水疱,以后乳房、乳头的皮肤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还会发生乳房炎。公羊的阴鞘肿胀,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
(三)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口角周围出现丘疹、脓疱、结痂及增生性桑葚状痂垢)及流行情况,不难做出诊断,要做进一步鉴别诊断,可采取水疱液或脓疱液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然后检查包涵体,或对病料负染色直接在电镜下观察。此外,还可用血清法诊断,如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变态反应等方法。
本病临床症状上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蓝舌病等有相同之处,应注意鉴别诊断。
1.与羊痘的鉴别。痘病出疹多为全身性的,体温升高明显,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表面,界限明显,中间凹陷呈脐状,痂皮坚硬,不传染人。
2.与溃疡性皮炎的鉴别。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危害羔羊,而溃疡性皮炎多发生于1岁以上成年羊,并且口的损害发生在颌和上唇(在唇边缘的鼻孔之间,不累及唇联合),腿的损害发生在蹄冠和趾间隙,其病变特点是溃疡和组织破坏,痂垢下无桑葚状组织增生。
3.与羊坏死杆菌病的鉴别。该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既无水泡、脓疱的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
4.与羊蓝舌病的鉴别。该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口角部,并可延伸到口腔黏膜,全身反应严重,病死率高。
(四)防治
首先,对感染病羊隔离饲养,羔羊接触过的母羊乳房,用1%高锰酸钾认真清洗消毒,防止其他羔羊吮吸。对羊体表及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患羊污染过的圈舍、运动场,在清除粪污后打扫干净,进行消毒;患羊接触过的垫草、吃剩的草料,一律焚烧处理。常用的消毒药有2%氢氧化钠、1%醋酸、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等。同时给予病羊柔软的饲料、饲草,如麸皮粉、青草、软干草或青贮类饲草,保证清洁饮水。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1.西药疗法。主要用消毒、杀菌、抗感染药物。刮掉干硬痂皮,痂皮较硬时,先用水杨酸软膏将垢痂软化,除去痂垢后(剥掉的痂皮要集中烧毁,以防散毒),用温盐水或0.2%~0.3%的高锰酸钾、1%~3%硫酸铜溶液或明矾溶液清洗创口,然后涂碘甘油(5%碘酊加入等量甘油)或2%龙胆紫、鱼石脂软膏、硫磺类软膏、尿素软膏等,每日2~3次。蹄部发生病变的,可将蹄部置于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2?min,连泡3次,或用来苏尔清洗,擦干后再涂松馏油或土霉素软膏。乳房部用2%~3%硼酸水冲洗,涂氧化性鱼肝油软膏。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消炎药配合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严重者还可同时喂服病毒灵和四环素片等药物。
2.中药疗法。本着去腐生肌、消炎止痛的原则,配制中药冰硼散、雄黄散、脱腐生肌散等涂敷药患部。也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等份,粉碎成末,混合玉米面喂服。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不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从外地引进羊只要隔离观察2~3周,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管理上保持羊舍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多的草场放牧,以免刺破皮肤;饲料中掺喂少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而引起羊的皮肤黏膜损伤,减少病毒侵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