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z023.com - 妊娠母猪】
胎衣不下也叫做胎衣滞留,是母猪产后比较常见且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初产母猪更容易发生,发病率在15%~30%,夏、秋季节甚至能够超过50%。母猪发病后能够继发子宫炎,导致产奶量减少,甚至能够造成习惯性流产、屡配不孕,严重的还能够发生败血症,最终死亡。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母猪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母猪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母猪发生该病通常是由于饲养不当、机体过于瘦弱、气血虚弱、难产、流产以及子宫发炎或者无法正常收缩而引起。妊娠期间,母猪饲喂含有较少钙盐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缺乏运动,机体肥胖或者瘦弱等,都会导致子宫紧张性降低,从而出现发病。母猪由于胎儿体积过大引起难产以及其他类型的难产,也都会导致子宫无力收缩,从而引起胎衣不下。母猪分娩后子宫弛缓和微弱阵缩,母体胎盘与胎儿胎盘发生黏连,尽管胎衣已经脱落,依旧会有部分由于子宫收缩过紧而被夹住,从而直接引起胎衣不下。另外,母猪在临产期使用泻下药、子宫收缩剂不合理,或者使用抑制子宫收缩的药物,如硫酸镁、羟苄麻黄碱等不合理,都会导致子宫无法正常收缩而引起胎衣不下。
2、临床症状
母猪胎衣不下可分成两种类型,即完全在阴道或者子宫内滞留,通过视诊无法发现;小部分露在阴户外面,长时间悬垂不脱落。前一种类型的病猪往往会表现出努责状排尿,但只有少量尿液以及混杂凝血的块状污物排出或者无尿排出,体温明显升高,一般达到40.5~41.5℃,嘶叫、不安,母性减弱,拒绝哺乳后代仔猪。后一种类型的病猪通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经常努责,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渴欲增强,喜饮凉水;产道有暗红色的污物流出,且散发腥臭味,呈现恶露不尽、尿淋漓的症状,体温也有所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如果母猪发病2h之内没有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就会继发引起多种常见的产后综合症,症状严重时表现出全身症状,3~10h之后就会引起多功能衰竭,最终由于窒息发生死亡。
3、防治方法
西药防治。可在母猪分娩后2h内肌肉注射30万~50万IU垂体后叶素或者15~20mL麦角新碱。子宫内灌注800~1000mL10%氯化钠溶液,在子宫壁与胎衣之间放置1.5g呋喃西林,每天1次。静脉注射50~150mL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或者20mL10%氯化钙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猪子宫内残留有胎衣碎片,可向子宫内注入100~200mL0.1%利凡诺溶液,每天1次,直到胎衣能够自行脱落为止。
中药防治。取60g益母草、20g川芎、10g炮姜、20g桃仁、120g当归、10g熟地,如果气虚可添加18g黄芪、30g党参,用于补益中气;存在血瘀可添加18g丹皮、18g牛膝,用于活血化瘀;如果寒凝可添加30g艾叶、18g桂枝,用于温经散寒。以上药物添加2500mL开水浸泡30min,之后用武火煮沸,经过10min使用文火继续煎煮,取1000mL药液添加250mL黄酒,平均分成2份,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或者直接灌服。母猪通常在产出最后一只仔猪时灌服药液,经过10h再服用1次,连续使用3~5天。
手术剥离。母猪保定牢固后使用温水进行灌肠,促使直肠中存在的积粪被完全排出,接着术者的手指、手臂以及母猪阴门及其附近都使用0.1%高锰酸钾进行清洗消毒,再涂抹少量的消毒油脂。剥离时,可先向子宫内注入100mL10%氯化钠溶液,然后术者用左手将脱出到阴门外的胎衣握住,并逐渐捻转,接着将右手沿胎衣和阴道壁伸人子宫,先对子宫体胎盘进行剥离,之后逐渐剥离到子宫角尖端,该过程中左手要一边捻转一边缓慢向外拉动胎衣,使子宫角升高,以便手指伸到子宫角进行剥离,最终剥离整个胎衣。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年老体弱的母猪要立即淘汰,对于严重营养不良、体况不符合标准的母猪也采取淘汰处理。对于能繁母猪,要加强妊娠期饲养管理。根据妊娠母猪的饲养标准饲喂全价日粮,确保其摄取充足的维生素、钙、磷以及矿物质微量元素。妊娠母猪要在比较宽敞的舍内饲养,每天进行适量运动,以控制膘情适宜,促使其在分娩时腹肌和子宫都具有较好的收缩力,从而避免发生该病。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要供给适量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制剂,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胎盘滞留。母猪临产前适宜采取短期优饲,日粮中要添加足够的钙磷等必须矿微元素,如果母猪分娩时间持续较久,要人为辅助其进行适量运动,及时排尿,防止发生尿潴留,且有时会在适量运动和排尿后就排出胎衣。对于容易发生习惯性胎衣不下的母猪,可在助产过程中收集干净的羊水给其灌服,如果条件允许可注射10万~20万IU催产素,并灌服益母红糖麸皮汤(即取0.5kg干益母草,添加6kg常水煮沸,去渣后添加0.5kg红糖、0.75kg麸皮以及10kg温水);或者饮益母草及当归煎剂(即取120g益母草、30g党参、60g当归,研成粉末后添加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气候炎热的夏季要加强防暑降温,如增加用凉水冲洗圈舍、猪体的淋浴次数;气候寒冷的冬季要加强防寒保暖,机体堵塞舍内孔隙,避免侵人贼风,也可铺垫一些垫草用于保暖。
临床症状
胎衣不下有全部不下和部分不下两种,多为部分不下。全部胎衣不下时胎衣悬垂于阴门之外,呈红色、灰红色和灰褐色的绳索状,常被粪土污染;部分胎衣不下时残存的胎儿胎盘仍存留于子宫内,母猪常表现不安,不断努责,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泌乳减少,喜喝水,精神不振,卧地不起,阴门内流出暗红色带恶臭的液体,内含胎衣碎片,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
医疗措施
治宜增加子宫收缩力。可选处方:
垂体后叶激素20-40IU用法:一次肌肉注射。
麦角新碱1-2ml用法:一次肌肉注射。
当归15g香附15g川芎10g红花6g桃仁6g炮姜9g用法:水煎,一次灌服。
防制措施
(一)、治疗治疗原则为加快胎膜排出,控制继发感染。
注射脑垂体后叶素或缩产素20~40IU。也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20mL,或10%葡萄糖酸钙50~lOOmL。
以上处理无效时,可将手伸入子宫剥离并拉出胎衣。猪的胎衣剥离比较困难。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导出洗涤液后,投入适量抗生素(1g土霉素加100mL蒸馏水溶解,注入子宫)。
中药治疗:当归尾l0g、赤芍l0g、川芎l0g、蒲黄6g、益母草12g、五灵脂6g,水煎取汁,候温喂服。
猪胎衣不下一般预后不良,应引起重视,因泌乳不足,不仅影响仔猪的发育,而且也可引起子宫内膜炎,使以后不易受孕。
(二)、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适当运动,增喂钙及维生素丰富的饲料,能有效预防猪胎衣不下。
相关推荐
母猪产后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症状及治疗
1、病因分析
母猪分娩结束后,胎衣通常经过10~60min能够自行排出,如果经过2~3h还没有全部排出,或者只有一部分排出,则称为胎衣不下。
产后子宫收缩无力:猪属于多胎的哺乳动物之一,如果在生产时产出胎儿数量较少,且仔猪平均体型较大,从而会导致其子宫严重舒张,使其产后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即子宫收缩力明显减弱,产后出现子宫肌乏力的现象,甚至使其在今后的生产中都容易由于子宫肌无力收缩而导致无法顺利生产,从而发生流产、早产以及难产等现象。
胎盘感染病菌而发生炎症反应:母猪妊娠期间由于运动减少,使其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明显减弱,此时如果猪舍以及活动场所卫生条件较差,就容易使其感染胎儿弧菌、布氏杆菌、霉菌、沙门氏菌、弓形体等而造成子宫内膜发炎,最终发生子宫内膜炎。由于母猪患有子宫内膜炎则造成体内的胎盘也被病菌感染,导致胎儿与胎盘发生黏连而无法进行脱离,最后引发该病。
饲料营养水平不合理:母猪妊娠期间所需的营养水平提高,如果此时无法及时增加营养改善饲养条件,而依旧饲喂的单一饲料,非常容易造成机体摄取硒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不足,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完全胎衣不下:母猪分娩结束后,在阴门外只悬挂很少部分的胎衣,检查产道能够在阴道及子宫内触到大部分的胎衣,通过进一步检查能够发现子宫内膜子叶与胎衣发生黏连。如果产后经过12h胎衣还没有排出时,发现胎衣开始逐渐发生腐败,且开始散发恶臭味,触摸子宫及产道发现温度较高高,且有恶臭的胎水和炎性产物蓄积在里面,一些甚至呈果胨状。病猪频繁弓腰举尾,呈努责排尿状,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超过39.5℃。产后经过1天胎衣还没有排出时,病猪体温升高超过40℃,精神沉郁,停止采食,尿路系统发生感染,泌乳减少或者完全停止。
部分胎衣不下:母猪分泌结束后,在阴门外悬挂大部分的胎衣,且食欲基本正常,体温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有时出现努责现象。检查产道能够触到只有少部分胎衣与母体胎盘子叶紧扣,或者只有孕角顶端非常小的部分与子宫母体胎盘发生黏连,初期阴门外垂挂的胎衣为浅灰红色,之后逐渐变成浅灰色、紫黑色,接着快速扩散到子宫里面的胎衣,且有褐色分泌物持续从阴道内流出,并散发恶臭味。少数母猪由于胎衣发生腐败,且无法顺利排出恶露,而使其在子宫内长时间滞留,造成生长繁殖大量的细菌,吸收较多的毒素,发生自体中毒,引起全身症状,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明显降低或者完全废绝,甚至能够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
3、治疗
单纯性胎衣不下:病猪大多数使用催产素进行治疗,每次在颈部采取静脉推注或者肌肉注射10~50U,通常只使用1剂,同时在颈部另外一侧使用抗生素针采取基础治疗,用于防止继发感染,如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mL复方氧氟沙星或者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或者可肌肉注射由5g头孢噻呋钠、10mL柴胡、10mL鱼腥草、10mL黄芪多糖组成的混合药液,最好采取交叉使用,治疗效果更好。病猪还可静脉注射20mL10%氯化钙,同时颈部另一侧依旧进行基础治疗,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母猪出现肠绞痛、痉挛症状,且伴有痛苦嘶鸣适合使用该方法治疗。病猪还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mL氯化胆碱,同时颈部另一侧依旧进行基础方治疗,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母猪出现粪便燥结症状,即发生便秘时适合使用该方法治疗。
死胎残留型胎衣不下: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术者先对指甲进行修剪,并打磨平整,之后双手先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干净,再在手及手臂上涂抹适量的植物油,将一只手伸入到子宫内对胎衣进行剥离,并胎衣、死胎取出,接着对子宫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将洗涤液导出后经过1~2h,用500mL且配有经过消毒的猪用橡胶软管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00~200mL添加2~5g四环素粉或者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的蒸馏水,沿着产道插入到子宫内,将全部药液缓慢推注到内部。手术结束后,病猪还需要采取基础方进行3~5天的治疗,并加强饲养管理,促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如果母猪胎衣不下比较难于剥离,可先肌肉注射1~2mL催产素或者垂体后叶素注射液。另外,病猪还可使用中药治疗,取9g香附、16g以芡实叶、9g翟麦、9g红花、31g洒大黄、9g川芎、9g炮姜、9g急性子、9g归尾、6g甘草作为药引子,加水煎煮后内服。
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特点 奶牛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奶牛胎衣不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产科疾病,也叫做胎衣滞留,是指奶牛生产后经过12h有部分或者全部胎衣无法自行排出。胎衣不下在奶牛养殖过程中是一种多发病和常发病,发病率在10%~30%,但在夏季高温时候发病率有时能够超过50%。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特点奶牛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1、发病特点
在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胎衣不下,发病率相对较高。奶牛年龄越大,胎次越多,分娩机能降低,越容易发生该病。奶牛产奶量越高,越容易发生该病。给奶牛饲喂单一的日粮种类,由于无法摄取充足且全面的营养物质,就越容易发生该病。妊娠奶牛越早发生早产,越容易发生该病。另外,奶牛妊娠期过长或者过短,都可使该病的发生率升高;发生流产、难产或者产出死胎时,也容易发生该病;犊牛初生重越大,会使其更容易发生该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奶牛患有胎衣不下还能够继发引起子宫内膜炎、不孕不育,从而使其只能够被淘汰处理,甚至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牛部分胎衣垂挂在阴门下无法排出,一般产后经过12h胎衣依旧会在子宫内停留,此时会表现出不安、弓腰、举尾以及轻微努责等,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胎衣发生腐败,从而出现炎症反应。再经过1~2天,胎衣就开始发生腐败分解,有混杂胎衣碎片的污红色液体从阴道内排出,并散发恶臭味。如果子宫吸收腐败分解的产物,就会引起败血型子宫炎和毒血症,此时病牛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泌乳量减少。
3、治疗措施
西药疗法。助产时可收集3000mL清洁羊水,给奶牛一次性灌服。如果产后经过4~8h胎衣没有排出,可肌肉注射20mg乙烯雌酚和100万IU催产素,经过2h再使用1次,一般用药8~12h之后胎衣就能够排出,注意奶牛最好在产后6~8h注射,确保12h以内注射,具有较好的效果。也可向病牛子宫内灌注1000mL10%盐水,经过th导出液体,在胎衣与子宫壁之间投入10g土霉素或者四环素,间隔l天1次,直至到胎衣完全排出。如果病牛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等,要配合采取全身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5%糖盐水、500mL25%葡萄糖、500mL5%碳酸氢钠、500mL20%葡萄糖酸钙、1000万IU链霉素、3000万IU青霉素、40mg地塞米松、20mL20%安钠咖、200mg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并配合采取对症治疗,每天1次,直至康复。
中药疗法。治疗原则为补气益血、活血祛瘀、温经行滞。可取18g炮姜、45g黄芪、24g红花、30g桃仁、60g党参、24g当归、15g甘草,全部研成细末,以150mL黄酒为引,混合均匀后个病牛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如果体温升高要添加二花、连翘、黄芩等。
放血疗法。根据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的结构特点,该病还可采取放血疗法,治疗效果较好。这是由于奶牛放血后能够引起局部血管缺血,相应的使某些器官组织会处于暂时性贫血的状态,尤其是导致胎儿胎盘隆凸的绒毛血管内的血液量快速减少,从而使母体子宫阜与胎儿胎盘之间紧密黏连的部分逐渐松开,使子宫阜于胎衣发生分离。操作时,在奶牛乳静脉处刺入20号针头进行放血,根据体质情况确定放血量,一般适宜控制在2000~3000mL,往往在24h以内胎衣就会自行被分离排到体外。
手术剥离。手术前,病牛先使用温水进行灌肠,确保直肠中积粪排出,或者用手将粪便掏净;接着将尾巴用绷带缠绕,让助手将其拉向一侧,然后对外阴部使用0.3%高锰酸钾进行清洗和消毒,再向子宫内灌注500mL10%氯化钠。手术时,先将外露的胎衣用左手握住,接着右手经由阴道伸到子宫内,查找子宫叶;然后用拇指查找胎儿胎盘的边缘,并在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之间伸入食指或者拇指,使二者被分开。一般来说,较难剥离存在于子宫角尖立端的胎衣,此时要先轻微拉动胎衣,接着将手伸向前下方快速将还没有脱离的胎盘抓住,使胎衣被比较顺利地剥离。手术结束后,可使用0.1%高锰酸钾对子宫进行冲洗,接着注入20~30mL华神康普灵,避免子宫发生感染。如有需要可每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3天。
4、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干奶前期,即停奶至产前16天,奶牛要坚持适量运动,保持舍内卫生良好。停奶1周前要仔细检查是否发生乳房炎,没有发病才能够停奶。奶牛体况保持适宜,主要饲喂禾本科干草,根据膘情配合饲喂一定量的精料和青贮,供给充足的纤维,避免摄取过多能量、蛋白质。干奶后期,即产前15天至分娩,要饲喂适口性较好且营养浓度较高的日粮,且精料和青贮的喂量要逐渐增加,使瘤胃能够很好的适应产后饲喂的高精料日粮。
药物预防。对于高产、高胎次以及产前和产后体质比较虚弱的奶牛,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另外,奶牛可在产后th内肌肉注射100万IU催产素以及10mL由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组成的合剂,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奶牛胎衣不下原因与治疗
胎衣不下是舍饲奶牛产后的常见病,一般母牛于产后4小时-8小时胎衣自行排出,若母牛产后经过12小时胎衣尚未全部排出,称为胎衣不下。本病易继其他产后疾病,影响母牛的繁殖。
病因:一是产后子宫收缩无力,子宫弛缓。奶牛妊娠后期运动不足,饲料草单一,品质差,或精料过多,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母牛过肥或体质虚弱,胎水过多,胎儿过大,双胎,难产,早产等引起的子宫弛缓。二是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粘连。由于妊娠期子宫感染或子宫炎症复发,布氏杜菌病等引起子宫粘膜与胎膜炎症,彼此粘连。
症状:胎衣不下可分为全部不下和部分不下两种:
1、全部不下是指整个胎衣停留在子宫内,只有部分胎衣悬垂于阴门外或整个胎衣全部停留于子宫和阴道内。
2、部分胎衣不下是指大部分胎衣脱落悬垂于阴门外,有小部分粘连在子宫母体胎盘上,或大部分胎衣脱落,只有极少部分停留在子宫内。
胎衣不下母牛一般无全身症状,偶有举尾、弓腰等不适姿势。悬垂于阴门外的胎衣经2天-3天,腐败、分解,气味恶臭,子宫内胎衣也腐败、分解,阴门排出红褐色恶臭的粘液,混有腐败的胎衣碎片。少数胎衣不下母牛,由于胎衣腐败,恶露停留于子宫内未能排出,细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自体中毒。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停止,产奶量下降。
治疗:分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两种:
药物治疗1、土霉素2克或金霉素1克,将药物胶囊直接送入子宫内,或用生理盐水250毫升溶解后灌入子宫,隔日1次,5天-7天后胎衣自行脱落。胎衣排出后,须继续向子宫内灌药,直至恶露排净为止。2、20%葡萄糖酸钙500毫升,25%葡萄糖5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或10%氯化钠200毫升-3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手术疗法:进行胎衣手术剥离,一般在产后18小时-24小时进行。母牛站立保定,术者将指甲剪短磨光,手臂消毒,涂上润滑剂。母牛外阴部周围洗净消毒后,术者左手握住阴门外的胎衣,稍用力拉紧,右手沿胎衣伸入子宫内,找到胎盘,用拇指或食指沿着胎盘边缘,向内分离,即可将胎儿胎盘从母体胎盘中分离出来。剥离应由近及远,一个一个顺序剥离,这样,右后在子宫内逐个地分离胎盘,左手配合轻微用力向外拉出胎衣。剥离完毕后,可用土霉素2克或金霉素1克,溶于200毫升-300毫升生理盐水中一次灌入子宫,隔日1次,直至子宫分泌物洁净为止。
母牛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 母牛胎衣不下的治疗方法
胎衣不下指母畜在娩出胎儿后,胎衣在第三产程的生理时限内未能排出。出现胎衣不下的一般病牛没有全身症状,但食欲和产奶量下降。当子宫出现弛缓或外伤时,可出现全身症状。胎膜排出前子宫颈闭锁,可造成严重的子宫炎并伴有全身症状。在治疗上,原则上是尽早采取全身性抗生素疗法,防止胎衣腐败吸收,并促进子宫收缩。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牛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母牛胎衣不下的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生理因素。母牛子宫角和子宫体的黏膜上存在四排圆形子宫肉阜,明显隆起,其是子宫壁连接胎膜的部分,在妊娠期会明显增大。胎衣是土红色的尿膜绒毛膜,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胎儿子叶,也就是胎儿胎盘,其会与子宫内膜上的子宫肉阜紧密嵌合,且子宫肉阜被绒毛叶包裹后形成胎盘块。母牛形成紧密结合的绒毛叶型胎盘是使其容易发生该病的生理基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胎次的增大,由于机体生殖机能不断减退,子宫弹力有所减弱,往往在分娩后子宫无力收缩,从而发生胎衣不下。
胎儿因素。妊娠母牛子宫内含有过多胎水、胎儿体积过大或者怀有双胎,都会导致子宫严重扩张,但收缩弛缓,且容易继发引起产后阵缩微弱;发生胎儿流产、难产,也都会导致子宫收缩微弱,从而都会发生胎衣不下。
饲养管理因素。母牛妊娠过程中,饲喂单一饲料,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机盐不足,年龄过大、体况过瘦或者过肥、体质虚弱、气血虚亏,或这由于长时间采取舍饲,运动不足,气血凝滞,导致子宫无力促使胎衣排出;或者妊娠后期管理不合理,过度疲劳,气血失调,损耗大量元气,或者分娩持续时间过久,过度用力,气滞血瘀,导致胎衣发生黏着滞留。
疾病因素。母牛妊娠期间子宫感染病原而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子宫内膜及胎盘出现炎症,母子胎盘发生黏连,从而容易引起胎衣不下。另外,母牛患有布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也能够导致生殖系统发生炎症,从而也能够继发胎衣不下。
2、临床症状
全部胎衣不下。母牛主要表现出分娩后整个胎衣都在子宫或者阴道内停滞,偶尔可见阴门外悬垂有很小一部分的土红色胎衣,几天之后由于胎衣发生腐烂分解而变成浅灰白色,胎衣上存在子叶的痕迹,并有腥臭液体从阴道内流出,体温明显升高,往往超过40℃,且频繁努责呈排尿姿势,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反刍减缓,泌乳量减少或者完全停止,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症状严重时会发生败血症或者继发感染破伤风而导致死亡。
部分胎衣不下。母牛主要表现出分娩后依旧有部分胎衣在子宫内滞留,只有在阴门外垂露部分胎衣,有时会出现努责,但不能够使胎衣正常排出。阴门外垂露的胎衣开始呈浅灰红色,但由于污染外界环境中的尿液、粪便而逐渐腐烂,然后变成污浊的浅灰色,且快速扩散至子宫内滞留的胎衣,通常在1周内持续有被分解的红褐色胎衣碎片和腐烂散发恶臭的黏液从阴道流出。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且腐烂物被病牛自身吸收,就会导致体温升高,食欲不断减退,甚至完全废绝,还会使其出现乳房炎、停止泌乳等症状。
3、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为增强病牛抵抗力,刺激子宫收缩,可采取水乌钙疗法,即静脉注射由250-500mL5%葡萄糖或者0.9%盐水、50-150mL10%氯化钙、20-60mL40%乌洛托品、50-200mL10%水杨酸钠组成的混合药液,连续使用2-3天。母牛分娩后7h可肌肉注射200万IU缩宫素或者20mL益母产后康(含有500mg有效成分),经过4h再注射相同剂量的药物,连用2-3天,能够促使子宫收缩,从而使滞留的胎衣自行发生脱落。为促使胎衣排出,刺激子宫收缩,避免胎衣发生腐烂、吸收以及子宫感染,可在病牛子宫壁和胎盘之间灌入2000-3000mL10%浓盐水,接着直接向子宫内灌注添加有适量抗生素的浓盐水,通常连续使用2-3天就能够自行排出胎衣。
中药疗法。该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血亏、子宫无论收缩而导致,为此主要进行补气益血,配合利水消肿、行滞祛痰。病牛可使用参灵汤,即取生薄荷、党参、黄芪、川芎各30g,45g五灵脂,当归、益母草各60g,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使用该方剂治疗就算无法使胎衣排出,也有利于手术剥离。
手术剥离法。病牛呈站立姿势保定,将尾巴固定在一侧,接着使用温水灌肠,术者戴上一次性医用手套后进行掏粪,确保积粪被排净,然后对外阴使用O.l%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术者清洗消毒双手,用左手将露出的胎衣握住,并缓慢拉紧,右手沿着胎衣表面伸入到子宫里面,分清子宫壁和胎衣的关系,按从近到远、先上后下的顺序对母子胎盘向前逐个分离。分离时,术者用食指和中指将胎儿的绒毛膜夹住,再用拇指推压母子胎盘相嵌合处的周缘,促使胎盘分离,剥开周缘后缓慢捻转,从而就可使胎儿胎盘从宫阜上剥离下来。术后在病牛子宫内投放适量的抗生素药物。如果胎衣已经发生腐败,要先对子宫使用o.1%的新洁尔灭溶液进行冲洗。术后要对病牛的子宫变化及全身反应进行观察,发现异常要立即采取措施。
母牛胎衣不下的症状
初产牛对胎衣不下耐受力较差,尤其是胎衣部分不下,子宫颈口闭锁时,初产牛会发生极其严重的全身症状。
胎衣全部不下
胎儿胎盘的大部分仍与子宫黏膜连接,部分胎膜悬吊于阴门外变性褪色。牛胎衣脱出的部分常为尿膜绒毛膜,呈土红色,表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子叶。子宫严重弛缓时,全部胎膜可能滞留在子宫内;悬吊于阴门外的胎衣也可能断离,在这种情况下药进行阴道检查才能发现子宫内还有胎衣。
胎衣部分不下
将脱落不久的胎衣摊开,仔细观察胎衣破裂处的边缘及其血管断端能否吻合以及子叶有无缺失,可以查出是否发生胎衣部分不下。
牛发生胎衣不下后,由于胎衣的刺激常常弓背努责;如果努责剧烈,可发生子宫脱出,胎衣在产后1天内就开始变性分解,夏天更易腐败,在此过程中,胎儿子叶腐败液化,因而胎儿绒毛膜会逐渐从母体腺窝中脱出来,由于子宫腔内存在有胎衣,子宫颈不会完全关闭,从阴道排出污红色恶臭液体,患畜卧下时排出量较多。液体内含胎衣碎块,特别是胎衣血管不易腐烂,很容易观察到。向外排出胎衣的过程一般为7~10天,长者可达12天。由于感染及腐败胎衣刺激,病畜会发生急性子宫炎,胎衣腐败分解产物被吸收后则会引起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瘤胃弛缓,腹泻,产奶量下降。胎衣部分不下通常仅在恶露排出时间延长时才被发现,所排恶露性质与胎衣完全不下时相同,仅排出量较少。
预后
牛胎衣不下一般预后良好。不像其他动物产后超过半天就会出现全身症状。虽然多数牛胎衣腐败分解后会自行排尽,但也常常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等影响以后的怀孕,从而成为乳牛业的严重问题。
治疗
注意:对于阴门悬吊有胎衣者,既不能在胎衣上悬吊重物,又不能将胎衣从阴门处剪断。采取前一种方法,胎衣血管可能勒伤阴道底壁黏膜,也可能引起子宫内翻及脱出,还会引起努责以及重物将胎衣撕破,使部分胎衣留在子宫内;采取后一种方法处理,遗留的胎衣会缩回子宫,以后脱落也不易排出体外,还会使子宫颈提前关闭。如果悬吊的胎衣较重,可在距阴门约30cm处剪断,以免子宫脱出。
药物疗法
1.当出现体温升高,产道有外伤或坏死时,应用抗生素做全身治疗。
2.在胎衣不下的早期阶段,常常采用肌肉注射抗生素的方法;当出现体温升高,产道创伤或坏死情况时,还应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缓急,增大药量,或改为静脉注射,并配合支持疗法。特别是对小家畜,全身用药治疗胎衣不下是必不可少的。
3.分娩后一周内的牛,禁止导管灌注,易造成阴道穹窿和子宫壁穿孔。向子宫内投放四环素或其它抗生素,起到防止腐败、延缓溶解的作用,等待胎衣自行排出。药物应投放到子宫黏膜和胎衣之间。大家畜每次投药0.5~1g。辅助疗法:天花蛋白粉可以促进胎盘变性和脱落;胰蛋白酶可加速胎衣溶解过程;食盐则能造成高渗环境,减轻胎盘水肿和防止子宫内容物被机体吸收,并刺激子宫收缩。子宫颈如果已经缩小,可肌注雌激素,例如己烯雌酚,牛10~30mg,使子宫颈开放,排出腐败物,然后再放入防止感染的药物。雌激素尚能增强子宫收缩,促进子宫血液循环,提高子宫的抵抗力,可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共2~3次。出现全身症状时需要进行子宫治疗,四环素是首选药,因为引起母牛子宫炎的典型菌群具有产生青霉素酶的特性;厌氧菌的存在使氨基糖苷类的作用受到抑制;子宫内的组织碎片使磺胺类无效;子宫用防腐剂处理没有益处。当出现体温升高、产道外伤或坏死时,应该用抗生素作全身治疗。
4.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加快子宫内容物的排出。肌注或皮下注射OXT,牛40~80IU,2h后重复一次;这类制剂应在产后尽早使用,对分娩后超过24h或难产继发子宫弛缓者效果不佳。另外,给牛灌服3L羊水,也可促进子宫收缩,并于2~6h后可排出胎衣,否则6h后可重复应用,供羊水牛必须是健康的。
5.中药治疗(1)加味生化汤(2)参灵汤:黄芪30g党参30g生蒲黄30g五灵脂30g当归60g川穹30g益母草30g,共为末,开水冲,灌服。加减:淤血而有腹痛者,加醋香附25g泽兰叶15g生牛膝30g。(3)活血化瘀汤:当归60g川25g五灵脂10g桃仁20g红花20g枳壳30g乳香15g没药15g,共为末,开水冲,黄酒200~400ml为引,灌服,适用于体温高,努责不安的病畜。
个人经验性的认识:在布病场,糖钙静脉注射预防性治疗方法能控制胎衣不下在10%以内。干奶牛饲喂低钙料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胎衣不下发生率。在精饲料含钙量正常的情况下,干奶牛粗饲料为青贮加羊草时胎衣不下发生率较高,干玉米秸加羊草则胎衣不下发生率较低。
手术治疗
即徒手剥离胎衣。采用手术剥离的原则是,易剥离则剥,不易剥离不要强剥,剥离不净不如不剥,患牛体温升高时不能剥。剥离胎衣应做到“快(5~20分钟内剥完)、净(无菌操作,彻底剥净)、轻(动作要轻,不可粗暴)”,严禁损伤子宫内膜。对患急性子宫内膜炎和体温升高的病牛,不可进行剥离。
(1)术前准备:术者穿戴长靴及橡胶围裙,清洗母牛的外阴及其周围,并按常规消毒。用绷带包缠病牛的尾根,拉向一侧系于颈部。手上如有伤口,应注意防止受到感染。
(2)剥离方法:在母体胎盘与其蒂交界处,用拇指及食指捏住胎儿胎盘的边缘,轻轻将它自母体胎盘上撕开一点,或者用食指尖把它抠开一点。再将食指或拇指伸入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之间,逐步分开,剥得越完整效果越好。辨别一个胎盘是否剥过的依据是,剥过的胎盘表面粗糙,不连胎膜;未剥过的胎盘和胎膜相连,表面光滑。如果一次不能剥完,可在子宫内投放抗菌防腐药物,等1~3天再剥或留下让其自行脱落。
(3)胎衣剥离完毕后,用虹吸管将子宫内的腐败液体吸出,并向子宫内投放抗菌防腐药物,每天或隔天一次,持续1~3次。
母羊产后胎衣不下的病因 母羊产后胎衣不下的治疗措施
胎衣不下是母畜产后的一种常见病,家畜分娩后不能在正常的时间段内排出胎膜,而致使胎膜完全或部分滞留在子宫内,因此称为胎衣不下。母羊产羔后胎衣一般在4h内就能排出,如果长时间仍未见胎衣排出,即可判断为胎衣不下。母羊日粮中钙、磷、镁比例不当,体况肥胖或者消瘦,缺乏运动,环境应激,胎儿过大,子宫或者胎膜发生炎症等,都会导致胎儿胎盘不容易从母体子宫上分离,从而出现发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羊产后胎衣不下的病因母羊产后胎衣不下的治疗措施。
1、病因分析
母体凶素。母羊年龄过大、体质虚弱、体况过瘦或者过肥、胎儿过大、胎水少等,都容易引起胎衣不下。另外,母羊多胎以及发生流产、难产等,会导致子宫收缩能力低下,也容易导致胎衣不下。对于妊娠期母羊,如果缺乏运动而导致产力减弱,也能够引发产后胎衣不下。此外,胎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发生老化也容易造成胎衣不下,这也是引起胎儿早产的一个重要母体凶素。
营养凶素。繁殖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与饲料营养密切相关,如果缺乏营养就会首先影响机体繁殖功能。母羊妊娠期间,如果饲喂缺乏矿物质的饲料,特别是摄取钙和磷不足时会造成其在分娩时子宫无力收缩,从而发生胎衣不下。另外,母羊妊娠期间饲喂缺乏维生素或者含量较少的饲料,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也能够使其发生产后胎衣不下。
疾病因素。妊娠母羊如果感染某些细菌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沙门氏杆菌病及链球菌等,会造成子宫内膜或者胎膜出现发炎。其中布氏杆菌病主要是侵害母羊的胚盘、乳房,严重时能够造成流产;子宫内膜肿胀、发炎时,会造成绒毛在凹穴中固定而无法脱出;胎膜发炎时,会导致绒毛肿胀紧密黏连在子宫黏膜上,就算子宫能够充分收缩胎衣也较难脱离。
2、临床症状
根据胎衣在母羊子宫内滞留的大小,可分成部分胎衣不下和全部胎衣不下。如果母羊在产后24h内发生胎衣不下,会对机体造成较小影响,且精神、食欲、体温基本正常,极少数羊会出现臌胀现象。如果母羊胎衣在体内滞留达到24~36h,就会发生腐败,并在体内滞留恶露、滋生炎性产物,当机体吸收其产生的毒素后,就会使其长时间呈现拱腰努责或者卧地不起,有红色、褐色的恶露从阴户流ILIJ,并散发腥臭味,同时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体温明显升高,一般能够达到4O~42℃,但也有少数体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或者降低。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取500mL10%精制食盐溶液、0.5~1g洗必泰、1~1.5g胰蛋白酶,混合均匀,通过胶管沿着胎衣与子宫壁黏膜之间一次性灌注到子宫内。经过1~2h,在病羊耳后皮下注射1~2mLO.l%新斯的明,通常大约1h之后胎衣就能够白行排出。食盐溶液能够使子宫内形成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子宫吸收内容物而引起扩散、转移;洗必泰具有杀菌防腐的作用,能够抑制胎衣发生腐败以及子宫感染;胰蛋白酶可促使蛋白尽快发生溶解,导致胎衣容易发生脱落,从而利于排出。以上三种药物一起使用时,不存在配伍禁忌,凶此通过子宫内灌入药物能够尽快使胎衣脱落并排出。另外,新斯的明是一种抗胆碱酯酶药物,可刺激子宫平滑肌兴奋,有利于尽快排出子宫内容物。
中药治疗。取们g黄芪、20g党参、25g牛膝、15g川芎、20g当归、20g莲房、15g桃仁、20g瞿麦、15g红花、20g生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羊灌服,或者研成粉末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方中主药是党参、黄芪、当归、川芎,分别具有补中益气、补气升阳、养血活血、活血行气的作用;莲房具有化瘀止血的作用,协同主药使行气活血祛瘀的效果增强;瞿麦具有利水下衣的作用,牛膝具有引血下行的作用,二者同时使用能够刺激子宫壁兴奋,子宫肌肉有力收缩,从而排出胎衣,均为辅药;如果胎衣长时间滞留在体内就会与子宫壁瘀滞,通过桃仁进行局部性活血化瘀以及红花进行散在性活血化瘀,均为佐药;同时胎衣久滞还容易产生毒素,通过甘草进行和中解毒,为使药。
手术治疗。患病母羊适宜在产出胎儿20~21h之后采取手术治疗。先对病羊阴门及其周围以及术者手臂、手指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接着向子宫内灌注100mL10%生理盐水,术者用左手将脱出到阴门外的胎衣握住,并进行捻转,促使胎衣紧起,之后即可沿着胎衣膜和阴道壁将有手伸人到子宫,从子宫体胎盘开始逐渐向子宫角尖端进行剥离,此时左手要配合边捻转边缓慢向外拉,以使子宫角位置升高,有利于手指伸到子宫角来进行剥离,最终将剥离的整个胎衣拉出。病羊术后要加强护理,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母羊处于妊娠中后期要适当增加青绿饲料的喂量,尤其是秋冬季节要注意适当增加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添加量。同时,还要供给富含蛋白质的饲料,并补充足够的钙、磷等矿物质,使其临产前的体况、膘情处于中上水平。妊娠母羊还要适量运动,增加光照,增强体质,有利于机体各项机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圈舍以及产房要保持清洁卫生,尤其是临产前后要注意对阴门以及周围进行严格消毒,且分娩过程中确保环境安静、清洁。羊群要定期进行疾病检疫,主要是避免发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1、母羊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及诊断要点
1.1临床症状
临床检查可见部分胎衣垂于阴门之外或者全部留存于子宫中。病羊表现为背部拱起并时常伴有努责,努责剧烈有时可能引起子宫脱出。胎衣若能在14h内全部排出,一般不会发生并发症,若超出1d胎衣则会发生腐败,尤其是气候炎热时腐败会加快加重。胎衣腐败产物常引起中毒,使母羊表现为食欲减退、呼吸加快、体温上升、精神不振、泌乳降低或停止,并从阴道中排出带有恶臭的褐色分泌物。由于胎衣对阴道粘膜的压迫可能使阴道发生坏死,常可并发破伤风、败血病、子宫或阴道慢性发炎等。如果发病母羊没有死亡,胎衣一般在5~10d内全部发生腐烂而脱落,一般山羊对胎衣不下的敏感性比绵羊要大。
1.2诊断要点
发病母羊表现为拱腰努责,食欲废绝,精神较差,体温升高到41~42℃左右,呼吸急促,喜卧地。胎衣滞留不下发生腐败,从阴道中流出污红色伴有恶臭的分泌物,其中带有灰白色未腐败的胎衣碎片。全部胎衣滞留不下时,部分胎衣从阴道垂露于后肢跗关节部。
2、母羊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1母体因素
母羊年老体弱、过肥或过瘦、胎水少、胎儿过大等均易导致胎衣不下的发生,多胎、流产、难产等造成的母羊子宫收缩能力减弱,也易引起胎衣不下,妊娠期母羊运动量不足使产力减落也会导致产后胎衣不下。胎盘未成熟或老化容易导致胎衣不下,因此胎儿早产也是母体因素之一。
防治措施:增加妊娠母羊的运动量和光照,以增强母羊体质,使母羊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的可顺利生产的状态。
2.2营养因素
繁殖性能对饲料营养有严格的要求,营养缺乏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繁殖功能,母羊维持正常的繁殖性能所需的营养条件比公羊更为严格。妊娠期,母羊饲料中矿物质的缺乏,尤其是钙和磷的缺乏导致生产时子宫收缩无力而造成胎衣不下。妊娠期饲料中维生素的缺乏或不足,尤其是维生素A的缺乏也会引起母羊产后胎衣不下。
防治措施:加强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在妊娠中后期多添加青绿饲料,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更应该增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添加量。增加钙磷等矿物质的补充量,使妊娠母羊临产前的身体状况保持良好。
2.3疾病因素
妊娠母羊若患有结核病、布病、链球菌及沙门氏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会导致子宫内膜或者胎膜发生炎症。其中布病侵害羊的乳房、胚盘,严重时导致母羊流产。而子宫粘膜发炎肿胀,导致绒毛固定在凹穴中不能脱出;胎膜发生炎症,使绒毛肿胀与子宫黏膜粘连紧密,即使子宫有足够的收缩力也不易脱离。
防治措施:定期给母羊做检疫,预防布病和结核病。最好自繁自养,形成稳定的种羊群,做好清洁工作并且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在饲料中适量的增加保健药物以增强免疫力,防止链球菌、沙门氏菌等病菌对生殖系统的破坏和感染。
3、母羊胎衣不下的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
向子宫内灌注抗菌素溶液,防止胎衣腐败,待胎衣自行脱落。同时应用催产素皮下注射,并配合用温盐水冲洗子宫,将羊的前肢提起以排除子宫内的液体。可佐以中医疗法,加味生化汤候温灌服,体温升高时可佐以金银花、连翘等。
将300mL醋放于瓦盆内,用一小铁块烧红放入醋盆内,马上形成醋蒸汽,放于母羊鼻孔下让其吸入,反复3~10次,可缓解胎衣不下。
3.2手术治疗
目前采用灌注高浓度盐水和抗生素后再剥离胎衣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但应注意在产后7d内应避免直接剥离胎衣,仅对胎衣粘连不紧或仅部分粘连容易剥脱者进行直接剥离;若胎衣完全不下,粘连紧,不易剥脱,则不能硬剥,否则容易造成子宫黏膜损伤、出血。将外阴部及术者手臂彻底消毒,手进入子宫后将已坏死的脱落胎衣清理取出,仍粘附于子宫上的胎衣应暂不取出。如果仅有少许胎盘粘附,且胎儿绒毛膜易与母体肉阜分离,则应全部去除胎盘;如果粘附较多,粘附紧密或手术过程中因创伤出现新鲜血液,则应放弃手术。
方法:保定病羊,按常规准备及消毒后,用一只手握住胎衣,另一只手送入橡皮管,将高锰酸钾温溶液(1∶10000)注入子宫。手伸入子宫,将绒毛膜从母体子叶上剥离下来,最后宫内灌注抗生素或防腐消毒液,如土霉素或0.2%普鲁卡因溶液即可。剥离时应当小心操作,如果子叶受到损伤会引起大量出血,也为微生物开放了门户,容易造成严重的全身症状。
饲养管理对母羊繁殖性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完备的检疫和预防工作对提高繁殖母畜的生产性能有重有的意义。合理的饲养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繁殖母羊的饲养成本,提高繁殖效率,从而提高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牛胎衣不下的防治
牛属子叶型胎盘,由于其特殊性产后不易脱离,若产前劳役过度、营养不良,更易导致胎衣不下。
一、治疗方法
产后12~24小时发生胎衣不下,可用新鲜的小白菜煮水熏蒸;产后24~48小时发生胎衣不下,可采用手术方法剥离,术后口服抗生素消炎;产后48小时以后发生胎衣不下,则用新鲜的六月雪、仙鹤草、益母草煮水灌服,同时辅以抗生素治疗。
二、应用实例
病例1:一头5岁的母黄牛产后12小时胎衣不下,笔者用250克小白菜煮水6000毫升盛于洗脸盆内在母牛外阴部熏蒸,30分钟后通过牵拉胎衣脱出。
病例2:一头母水牛产后28小时胎衣不下,()保定母牛后常规消毒其外阴,徒手剥离胎衣,然后口服阿莫西林,2次/天,连用3天。
病例3:一头母黄牛产后两天半胎衣仍未排出,表现食欲废绝、全身颤抖、阴门流出污物,此时胎衣已腐烂且引起全身感染,不能进行手术剥离,以免扩大感染,只能用药控制感染、排除污物。①新鲜的六月雪、仙鹤草、益母草各250克煎液4升灌服,每天两次,连用5天。②头孢噻呋钠15克+板蓝根40毫升肌注,每天1次,连用5天。经治疗该母牛痊愈。
三、体会
牛发生胎衣不下后,病初农村的畜主习惯在部分脱出的胎衣上悬挂一些重物,或任其发展,出现全身症状后才求诊,此时采用六月雪、仙鹤草和益母草治疗比较经济有效、简单易行,六月雪催腐胎衣、仙鹤草止血、益母草活血祛瘀生新。
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及中西医防治
摘要:随着近些年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增大,奶牛饲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加入到奶牛的饲养行列中,因为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所以奶牛场经常可见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产科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中胎衣不下非常常见,对奶牛的不良影响很大,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现主要分析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介绍临床中的诊断方法,从而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奶牛胎衣不下也通常称为胎衣停滞,主要是奶牛产后的一定时间段,胎衣滞留在子宫中不能够脱落。据统计,临床生产中奶牛产后胎衣脱落时间在10h内的能够超过95%,所以,超过10h胎衣仍旧没有排出的即可认为胎衣不下。发生胎衣不下的奶牛非常容易是继发子宫内膜炎,同时胎衣不下奶牛也会导致不孕症,对其繁殖力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患牛的产奶量降低,患病严重的乳房和全身都会发生严重的感染,进一步恶化会导致败血症,患病奶牛的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并且食欲降低,从而对产奶量造成影响,最后恶化可能会危及其生命。
1临床症状
胎盘全部停滞:全部胎膜都停滞于子宫内,仅见淡红色脐带露在阴门外面,患病初期的奶牛通常见不到全身的患病症状,而且食欲和饮欲均没有异常表现。
胎盘部分停滞:可见奶牛的阴门外有部分大小不一样的胎儿子叶,有部分胎儿的绒毛膜一直与母体子宫阜黏连在一起,妊娠奶牛通常可见弓腰努责表现。
2.诊断
全部胎衣不下:全部的胎衣都停留在子宫中,出现此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子宫坠垂于腹腔或脐带断端过短。可见阴门外只有少量的胎膜悬垂,或者根本不见胎衣外露。给奶牛进行阴道检查,能够发现胎衣不下的情况。一般全部胎衣不下的患牛没有异常反应,偶有患牛表现举尾、弓腰、不安和轻微努责的症状。
部分胎衣不下:只见很少部分的胎盘发生黏连的情况,而大部分的胎衣会因为脱落而悬垂于阴门之外。如果脱出的胎衣在粪尿中浸渍会出现腐败的情况,炎热的天气此种情况表现更加突出。通常脱出的胎衣色呈熟肉样,散发剧烈的臭味。患病奶牛子宫颈开张,阴道内温度上升并且积有褐色、稀薄的腥腐臭分泌物。
通常胎衣不下:临床中最常见的胎衣不下不会对奶牛全身造成很大的影响,患病奶牛的食欲、精神、体温均不会表现出异常。少部分病牛会因为胎衣腐败、恶露潴留、细菌繁殖、毒素被吸收发生中毒,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严重的患病奶牛通常可见食欲彻底废绝。
3治疗方法
日常的临床生产中,如果奶牛出现产后胎衣不下的情况,工作人员要掌握进行手术剥离的合适时间,手术后胎衣还是剥离不掉的患病奶牛,应该通过子宫送药加以治疗。
剥离法:将患病奶牛的尾系到颈部上,将其外阴部和露出的胎膜清洗洗净并且进行消毒处理,进行消毒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操作之前要戴上长臂手套,以方便采取剥离措施,并且能够起到防止感染的功能,采取5%~10%温盐水向子宫内灌入1000~1500mL。左手将露出的脐带握住,右手缓缓的伸入子宫内再用拇指及食指捏住胎儿胎盘边缘处,接着轻轻从母体胎盘上撕剥开,并且要逐渐的缓慢的进行剥离,剥离结束以后还要仔细对胎衣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然后再冲洗子宫,通常会采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子宫冲洗干净以后要继续用手对子宫进行推拉,促使随着奶牛努责而将冲洗子宫的水溶液排干净,同时向子宫内送注射用盐酸四环素3g,温10%氯化钠500mL,或者向子宫内送入洗必泰栓100~120mg,对于预防机体感染有效,还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240万IU,链霉素3~5g,一般3次即可见到效果。
子宫送药法:剪掉露于阴道外的胎膜,进行消毒,采取盐酸四环素粉3g,温浓盐水500mL,用导管送入子宫内,隔2天进行1次给药,一般患牛在用药5~7天可见胎衣自行排出。或者静脉注射10%氯化钠500mL,也具有一定的疗效。给奶牛灌服羊水1000~2000mL,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功能,平时的饲养过程中要将分娩母牛的羊水收集起来,等到母牛将胎儿产出之后,让其饮用。
中药治疗:当归9g、白术6g、益母草9g、桃仁3g、红花6g、川芎3g、陈皮3g,共研细末,开水调后内服。当患病奶牛体温升高的时候,用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比较合适。
4预防
处于干奶期的奶牛,平时的临床生产中应该供给充足的优质干草,让其自饮或者进行青贮。营养条件比较差的奶牛应该将精料的供给量进行适当的增加,确保钙磷处于比较适中的比例。增加待产母牛的运动量,防止其体型过于肥胖。奶牛分娩应该尽量不在炎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进行。对于有缺钙症状的患病奶牛或者习惯性胎衣停滞的患病奶牛,生产前的1个月,可以每个星期注射25%葡萄糖500~1000mL,氯化钙25~30g。犊牛出生后最好要让母牛将其舔干净,均能促进子宫收缩,并且能够促使其胎衣尽快脱落。
母猪瘫痪的病因 母猪瘫痪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母猪产后瘫是母猪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神经障碍性疾病,多因母猪营养不良、体质瘦弱,饲料过于单一,饲料中钙磷失调以及食盐含量不足,导致母猪产后血糖血钙过低,以至母猪产后瘫痪。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母猪瘫痪的病因母猪瘫痪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产前瘫痪。主要是由于猪舍环境恶劣,过于潮湿,冬季没有加强保温,夏季没有加强通风降温,饲养管理不当,饲喂营养成分单一的饲料,导致母猪发生营养障碍,摄取矿物质和维生素严重不足,没有足够大的运动场地,缺乏运动,光照较少而引起运动机能混乱,从而会使母猪发生瘫痪。尤其是饲料中缺乏钙、磷时,母猪在产仔前后就会动用储存在骨骼中的钙和磷,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体内严重缺乏钙、磷,尤其是高产母猪,非常容易出现发病,且在分娩后经过20天,当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时,通常会导致病情比较严重。
产后瘫痪。主要是由于母猪摄取多种营养不足,导致体内血钙、血糖积聚减少,再加上产后血压明显下降,就会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出现障碍。另外,有时在母猪分娩时,由于胎儿体型过大,分娩持续时间过长或者采取人工助产时强行拉出胎儿,损伤骨盘神经等,都能够导致产后瘫痪。
2、临床症状
母猪通常在在产前几天及产后大约30天发生瘫痪,少数会在产后几天内就出现腰部麻痹、跛行以及瘫痪等症状。瘫痪前,大部分母猪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行动缓慢,粪便干硬,有食粪、啃砖、拱地等异食现象,大量饮用清水,但体温基本正常。发生瘫痪后,母猪站起困难,即使人为将其扶起也不能够长时间呆立、站立,走动时后躯摇摆、无力,人为驱赶时会出现后肢拖地行走的现象,并发出尖叫声,最终瘫卧在地不动。一般来说,母猪在发病初期由于腰部僵硬,后躯不灵活,拒绝走动;发病后期由于后躯麻痹,只能够卧地不起,精神沉郁,陷入昏睡状态,食欲不振,泌乳量减少或者停止泌乳。在后躯针刺会出现反应迟钝或者没有反应的现象,且局部肌肉发生麻痹,往往以前肢爬行,而后躯拖地。人为抬起病猪尽管能够站立,但无法行走,且四肢不停发抖,迫使驱赶行走就会倒地,体温基本正常。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母猪瘫痪主要是由于摄取维生素D、钙、磷不足,再加上缺乏运动、光照等引起,因此该病只要及早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基本上都能够康复。病猪要及时断奶,能够有利于康复。根据病猪症状轻重程度,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钙、磷,这是治疗该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来说,病猪采取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给药。口服时,病猪常使用0.5g糖钙片、0.5g葡萄糖酸钙片,每天用量30~50片,并每天使用150g骨粉、贝壳粉,分成2~3次添加在饲料中混饲。静脉注射时,可使用10%氯化钙、10%葡萄糖酸钙、20%磷酸二氢钠、30%次磷酸钙,每天用量为50~150mL,分成1~2次注射。肌肉注射时,可使用维丁胶性钙、维生素D2、维生素D3等。如果病猪采食减少,体质消瘦、虚弱,以及发生产后瘫痪,在采取静脉补充钙、磷时,要配合进行强心、补液,供给充足的维生素B,、维生素C等,能够增强机体代谢,刺激采食,加速康复。如果病猪患有风湿关节炎,可使用草乌甲素、皮质激素、水杨酸钠等进行治疗。病猪可使用1mg草乌甲素、15~30mg地塞米松、200万~300万IU青霉素,混合均匀后在疼痛部位进行封闭注射或者颈部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治疗效果很好。此外,病猪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6g没药、12g木瓜、6g桂枝、9g红花、6g川芎、6g土虫、9g牛膝、6g苏木、12g当归、6g乳香,加水煎煮后再添加30mL黄酒,混合均匀后内服,间隔1天1剂,连续使用2~3剂。也可取13g没药、16g防风、9g血蝎、13g地鳖虫、16g当归、16g地龙、16g乌蛇、13g红花,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温水冲调,再添加60g白酒为引,连续使用1~2副。治疗过程中,病猪每天要进行2~3次翻身,避免形成褥疮。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要保持温度适宜,宽敞干燥,光照充足,通风良好。适时调整母猪的泌尿系统和消化道的功能,确保其状态保持良好。根据母猪不同饲养阶段的饲养标准,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尽可能增加饲喂青绿饲料,但1次喂量不能够过多,避免发生腹泻,或者增加饲喂优质干草粉,同时补充适量的矿物质饲料及添加剂等,能够促使母猪生产力提高,同时有效预防母猪发生瘫痪。如果母猪饲喂高磷低钙的日粮,日常更好注意补充钙质,通常选择补饲碳酸钙、蛋壳粉和贝壳粉,其中碳酸钙中含有大约38%的钙,是补钙最便宜最简单的矿物质饲料。母猪在妊娠后期和泌乳期,要补充适量的鱼粉、骨粉以及杂骨汤,能够有效预防该病。一般来说,母猪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可每头每天可补充20g优质骨粉和20g食盐,如果没有骨粉可适当增加日粮中含磷较多饲料(如米糠、麦麸等)的比例,并增加适量的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如瓜蔓等,也能够有效防止母猪发生瘫痪。此外,母猪分娩后,要及时饮用足够的温红糖水或者温麸皮盐水,及时补充体能。
母猪瘫痪的病因与治疗措施
在饲养管理粗放、饲料条件较差和气候寒冷的情况下母猪瘫痪极易发生。该病发生后,不但影响母猪的利用价值,而且也影响仔猪的质量,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发病时间与症状:母猪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干硬成算盘珠状,喜欢清水,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食现象,但体温正常。瘫痪发生后,起立困难,扶起后呆立,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后躯摇摆、无力。驱赶时后肢拖地行走,并有尖叫声,最后瘫卧不动。
发病原因:
一是母猪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据观察,在饲喂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母猪产仔前后很少发生瘫痪,这说明母猪发生瘫痪与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大小有密切关系。据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高或猪的生产力较低,使母猪日粮中的钙磷比例得到了调整。
二是母猪日粮中钙磷不足。当日粮中钙磷不足时,母猪产仔前后就会挪用骨骼中的钙和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母猪体内钙磷缺乏,特别是高产母猪,更容易发生该病。产仔20天后,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时,病情大多趋于严重。三是精料中谷类、豆类等比例过大。谷类、豆类中所含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这种磷不仅不易被猪利用,而且还会妨碍钙的吸收,使猪体组织中钙磷严重不足,导致瘫痪。
防治措施:
合理搭配饲料,力求日粮营养均衡。根据母猪饲养标准,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尽量多喂青绿饲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以防母猪拉稀)或优质干草粉,并补喂矿物饲料及添加剂等,可有效提高母猪生产力和预防母猪瘫痪。对处于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猪,每头每日可喂优质骨粉、食盐各20克。如果没有骨粉,可适当加大日粮中麦麸、米糠等含磷较多的饲料的比例,加喂地瓜蔓等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对防治母猪瘫痪也有良好效果。对发病的猪,应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可使用猪骨或其它新鲜畜禽骨经烘干粉碎后,拌入饲料中喂猪,每天每头可喂30克左右。对重症病猪,可用5%-10%的氯化钙注射40毫升-8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严禁肌肉注射或将药液渗漏于血管之外,并用高度白酒或10%樟脑酒精涂抹皮肤并进行人工按摩,以促进其血液循环,恢复神经机能。在抓紧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同时要喂给易消化的饲料,注意保持猪舍干净卫生,增加垫草厚度,经常帮助母猪翻身,以防发生褥疮;此外,还要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以利母猪康复。
母猪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 母猪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母猪产后不食症属于母猪哺乳阶段常见病症,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猪产后出现的诸如厌食、食欲不振甚至不进食等,在一些地区也称其为产后厌食症。过去农村通常为散养的方式,常常会存在母猪产后不食的问题,目前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虽然这类病症已经明显减少,但其依旧是母猪产后护理的重要一环。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母猪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母猪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失调。通常情况下,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为促使母猪的泌乳量和新生仔猪的质量,往往会在母猪妊娠后期开始进行攻胎,也就是说持续提高饲喂量和营养水平,从而导致母猪由于摄取过多营养而使体重明显增大。如果在母猪产期饲养员采取不当的饲养管理,如在产前7天没有及时开始减少喂量,再加上产后过早饲喂,都会造成胃肠负担过大,出现消化不良,从而引起不食。另外,如果给母猪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由于其中含有的霉菌毒素会导致机体发生慢性中毒,最终引起产后不食。
接产、助产不当。通常情况下,当母猪年龄较大或者过度疲劳时,就会导致生产所需时间相对较长,而长时间的生产就会导致机体过于虚弱,开始出现消化不良,此时就会使机体更容易感染某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不食。另外,由于部分接产人员缺乏足够经验,不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助产,如果在母猪发生难产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者部分工作人员为促使母猪尽快生产,随意注射缩官素,如只要生产时间较长就立即使用缩宫素,也是使其产后患病的原因。有时部分工作人员甚至不管母猪是否发生难产,就直接用手将仔猪掏出,从而更容易发生子宫炎,引起消化不良而出现不食。
产后大量泌乳。母猪分娩后往往会大量泌乳,导致血液中葡萄塘、钙含量明显下降,分泌机能发生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泌乳量降低,使后代仔猪由于过度饥饿而烦躁不安,严重影响母猪休息,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出现不食。
2、临床症状
引起不食。母猪产后往往会发生顽固性少食、不食,或者只能够采食少量的青菜,或者饮用少量的清水,精神沉郁,四肢无力,畏寒怕冷,往往会出现卧地或者钻草现象,体温基本正常,排出较稀或者呈球状干燥的粪便,通过听诊发现肠蠕动音微弱,排尿量减少,且尿液澄清,口色淡白,脉象沉细,接着泌乳量减少。
引起产后无乳。患病母猪由于不食和代谢、内分泌功能紊乱,会导致机体营养吸收与消化之间发生失衡,使泌乳量明显减少或者完全停止,此时就会导致乳房体积缩小,明显松驰,但没有热肿痛现象,且由于缺乏营养导致机体逐渐消瘦,接着后肢无力,无法稳定站立,步态不稳,肌肉颤抖。
引起瘫痪。主要是由于病猪发生不食和无乳而引起,后肢麻木、冰凉,肌肉松驰,很难站立,往往卧地不起,对各种刺激反应淡漠,以前肢爬行,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全身瘫痪。
引起体温过低。如果患病母猪全身出现瘫痪,且没有及时采取治疗,导致机体严重营养不良,体质过度消瘦,精神萎靡,体温降低至35~37℃,肢体发冷,最终由于逐渐衰竭而发生死亡.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母猪由于产后体质衰竭而发生不食,可缓慢静脉注射由100mL50%葡萄糖、10N20mL氢化可的松、2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或者静脉滴注由250~500mL5%糖盐水、10mL复合维生素、4~8mL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并配合在饮水中添加20%的口服补液盐,连续使用4~6天。母猪由于产后发生感染而发生不食,可静脉滴注由500mL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0~20mL10%安钠咖注射液、2000万IU青霉素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猪尿道排出脓性分泌物,要及时对子宫进行冲洗,促使子宫内的腐败组织脓块尽快排出。操作时,病猪呈侧卧或者前高后低仰卧的姿势保定,向子宫内插入导管,缓慢注入适量温度适宜的等渗生理盐水或者0.05%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后导出溶液,直到液体透明后,在子宫内注入100mLi%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通常子宫经过3次冲洗就可将腐败物完全排净。母猪由于产后体温升高而发生不食,可静脉滴注由250mL葡萄糖氯化钠、10mL地塞米松、3~6g林可霉素、30mL柴胡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
加强饲养管理。母猪分娩前,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并注意补充适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z以及钙、磷,还可添加少量的鱼肝油,禁止突然增加喂量,保持运动量适宜,充足光照。母猪进入预产期,要挤出最前1对乳头内的乳汁,或者刚产出1头仔猪时注射适量的催产素,灌服莱菔子或者饮用添加适量红糖的胎水,促使其尽快产仔,及时排出胎衣和排尽子宫恶露。母猪分娩后,要立即供给少量的温盐水,或者饮用温麸皮盐水汤,用于补充体液。分娩后的8~10h内禁止饲喂,分娩1周内可每天供给25g小苏达,分成2~3次添加在饮水中饮用,或者内服适量的酵母片等,能够刺激食欲,促使产后尽快恢复,并净化子宫。
近期在鲁西南发生母猪不食现象较多,它是因猪产后的消化系统紊乱,食欲减退为主的综合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症状表现。它是生产母猪常见的现象,一旦发生后,如果不及时治愈,往往会影响子猪正常生长(例如发生黄白痢),甚至导致母猪死亡或被迫淘汰(现主在有隐性感染蓝耳病造成),影响正常生产的持续,给养猪行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需引起重视。
发病原因
产前喂食过多的精料,尤其是豆饼含量过多,饲料缺少矿物质和维生素,微量元素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由于产后大量泌乳,血液中葡萄糖、钙的浓度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分泌机能发生紊乱,造成泌乳量减少,子猪吃奶不足而骚动不安,干扰母猪休息导致母猪消化系统发生紊乱。
大部分产后患有阴道炎、子宫炎、尿道炎引起不食以及现在的隐性蓝耳病。
因分娩困难、产程过长,致使母猪过度劳累引起感冒、高烧致使母猪产后不食。
预防措施
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供给母猪易消化多营养及青绿多汁饲料。加强怀孕母猪饲养管理,如果条件允许应给予适当的运动。及时治疗母猪各种原发疾病,如阴道炎、子宫炎、尿道炎等。
细心观察母猪精神状态,勤察体温,保持产子清洁卫生。母猪产前产后饲料添加小苏达(每吨料3千克)。
诊疗方法
母猪产后一旦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应立即查明原因,做到对症治疗:因产后母猪衰竭引起不食,体温一般正常或偏低,四肢末梢发凉,可视黏膜苍白,卧多立少。不愿走动,精神状况差,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治疗方法:氢化可的松7毫升~10毫升、50%葡萄糖100毫升、维生素C20毫升、一支新必妥一次静脉注射或静滴。产后母猪大量泌乳,血液中葡萄糖、钙的浓度降低导致母猪产后不食。治疗方法:10%葡萄糖酸钙100毫升~150毫升、10%~35%葡萄糖500毫升、维生素C20毫升、一支新必妥,静脉注射,连注2日~3日。因母猪分娩时栏舍消毒不严,助产消毒不严格,病原菌乘虚而入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猪产后不食,治疗方法:青霉素480万国际单位、10%安钠咖10毫升~20毫升、维生素C20毫升、一支新必妥,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每日2次,静注2日~3日,如果病原体侵入子宫,用消毒剂冲洗母猪子宫。
母猪因感冒、高烧引起产后不食,在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常常表现:体温高、呼吸心跳加快,四肢、耳尖发冷,乳房收缩泌乳减少。治疗方法:庆大霉素5毫升×5支、安乃近20毫升、维生素C20毫升、一支新必妥、安钠咖10毫升、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2次。现主要有隐性感染蓝耳病为主,造成免疫力低,10%安钠咖10毫升~20毫升、维生素C20毫升、一支新必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青霉素48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200万国际单位。
防治体会
近期母猪产后不食症是规模化猪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特别在夏季高温时尤为明显,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日粮营养供给,多喂青料,高温季节要酌情投喂MgSO4、NaHCO3等轻泻药,搞好床房的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并注意防暑降温,可以在母猪产前产后用“猪健素+小苏打”拌料,对母猪产后不食症的发生大大减少。同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母猪产褥热的病因分析 母猪产褥热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母猪产褥热也称为母猪产后高热,是指母猪在生产过程中或者产后,胎儿排出或者进行助产时,由于损伤产道软组织或者恶露排出缓慢导致感染病菌而引起。病猪主要特征是高热,食欲不振,且由于泌乳能力减弱且乳汁温度较高,从而对后代仔猪的存活及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母猪产褥热的病因分析母猪产褥热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不当。种母猪质量较差,后备母猪饲养管理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尤其是饲料中长时间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机体生产性能及免疫力受到影响;母猪妊娠期饲养管理不合理,尤其是气候炎热的天气没有加强防暑降温,导致母猪产后只要发生热应激时,就非常容易发生该病。
生产中发生损伤。母猪产仔过程中,如果阴道、子宫发生损伤,会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再加上生殖系统黏膜发生损害,同时体力大量消耗,容易感染致病菌。例如,首先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会机械性破坏黏膜,并产生毒素造成“腐蚀”,在双重作用下导致黏膜发生出血、水肿、坏死、脱落、化脓,从而出现炎症反应;其次,比较容易感染葡萄球菌,并在黏膜上大量增殖,侵入体内引起菌毒症。正常情况下某些厌氧菌无法引起发病,但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者分娩和感染其他致病菌而损害生殖道后,导致潜伏的厌氧菌称为致病性厌氧菌,从而导致阴道炎、子宫内膜炎以及乳房炎,进而引发产褥热。母猪分娩后,由于没有及时提供消炎药以及进行补液,且产前也没有使用任何保健药品,也能够发生该病。
消毒不严。母猪分娩过程中,产房没有采取任何消毒,或者助产员在对难产母猪进行助产时没有提前对手臂进行消毒就直接取胎儿,也容易感染或者带入致病菌,从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母猪通常在产后2~4天或者发生流产后出现该病。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急剧升高,能够达到41~41.5℃,呈现稽留热,两耳尖及四肢末端发凉,眼结膜发生充血、潮红,皮肤发红,有时出现寒战,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精神萎靡,往往卧在垫草内,拒绝起立,步态强拘,四肢关节发生肿胀,并伴有热痛感。减少或者停止泌乳,乳房有做缩小,拒绝哺乳后代仔猪。阴门发生肿胀,并有褐色分泌物从阴道中流出,其中混杂胎衣碎片,且散发腥臭味。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正确治疗,病猪非常容易发生死亡。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对于由子宫内膜炎导致的产褥热,要根据病情轻重采取恰当治疗,通常可按体重每100kg肌肉注射1支10mL强力产后康(主要成分是甲磺酸培氟沙星,含量为0.2g),每天1次,连续使用4~5天。在容易发生猪高热病的季节,为避免出现混合感染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有需要可配合使用普治(主要成分是林可霉素)、黄芪多糖等药物。部分症状严重的病猪,在肌肉注射以上药物的同时,还要对子宫进行清洗,即在500mL冷开水中添加392.5%的氟哌酸粉,完全溶解后灌人子宫,通过引流冲洗出子宫内的积液或者积脓,接着向子宫内注入由250mLO.9%生理盐水、4支lg链霉素组成的混合溶液进行冲洗,最后再用经过消毒的长嘴止血钳将5粒土霉素片(含有25万IU有效成分)放入子宫内,同时肌肉注射强力产后康,连续使用3~5天。对于由乳房炎发生的产褥热,可按体重每50kg肌肉注射1支产后专家注射液(主要成分是盐酸二氧沙星),每天1次,症状严重时每天上、下午各注射1次。也可肌肉注射适量的长效抗菌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中药治疗。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可取甘草、生蒲黄、红花各5g,艾叶,炒枳实各10g,50g益母草,泽兰、瓜蒌、川芎、生地黄、香附、当归、赤芍各10g,10g生桃仁,混合后全部研成细末,再添加50g黄豆面、10g红糖为药引,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猪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猪体温升高,可添加适量的栀子、黄柏、柴胡、金银花、黄芩;如果体型偏瘦,可添加适量的茯苓、山药、党参;如果恶露较多且伴有腹痛,可添加适量的地鳖虫、延胡索。
加强饲养管理。临产母猪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机体健康,避免出现发热、腹泻、便秘等症状。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要饲喂全价配合日粮,一般在妊娠初期、中期每天适宜饲喂1.5—2.5kg日粮,后期即产前1个月适宜饲喂2.5~3kg日粮,产前1周每天要减少饲喂0.5kg日粮,生产当天停止饲喂精料,产后第3天开始逐渐增加饲喂量,直到大约5kg。待产母猪转入产房前,对每个产圈都要进行严格消毒,且进产房后和临产时要对腹部、乳房及外阴部使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产前、产后确保乳房、乳头清洁卫生。另外,要观察母猪状态,如体温、食欲是否正常。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圈舍地面保持平整,保温、散热良好,适当通风,为母猪创造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夏季要注意通风降温等,避免发生热应激;冬季要注意保暖,经常更换垫草,避免侵入贼风等引发感冒。制定合理的卫生消毒制度,确保圈舍清洁卫生,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圈舍屋顶、墙壁、地面、柱栏以及猪体等要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母猪产褥热是因产后子宫感染病原菌而引起高热。
临床上以产后体温升高、寒战、食欲废绝、阴户流出带有腥臭味分泌物为特征。
1、病因
产房污秽,助产时消毒不严,或难产助产时造成子宫、阴道黏膜损伤,感染病原菌发病。
2、症状
母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食欲废绝、寒战,乳房收缩,泌乳减少,呼吸、心跳加快,嗜睡,卧地不起,衰竭,四肢末端及耳尖发冷,时常弓背努责。阴户流出暗灰色带有恶臭的分泌物。
3、防治
保持产房的清洁卫生,产前给母猪圈床垫上清洁干草,助产时严格消毒,细心接产,避免损伤产道。药物治疗时可选用下列药物:3%双氧水200~300毫升或0.1%雷佛奴尔溶液500~1000毫升,冲洗子宫,每天1~2次,连用2~3天。一次肌注青霉素160万国际单位,每天2~3次,连用3~5天。
母猪乳房水肿的病因分析 母猪乳房水肿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母猪分娩前后非常容易发生乳房水肿,是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之一,往往被饲养人员误认为是其分娩前后正常的"胀乳"现象,从而容易继发其他疾病。该病会导致母猪乳房中含有较多的水肿液,使乳腺组织受到压迫,外观明显变大,且会造成分娩后无法产奶或者乳品质低劣,导致仔猪死亡率提高。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母猪乳房水肿的病因分析母猪乳房水肿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分娩前运动不足。目前,妊娠母猪在面积越来越小的圈舍内进行单独饲养,尤其是笼养母猪,其运动受到严重限制,从而导致机体的血液循环无法保持正常,而出现发病。
饲料营养不合理。即使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依旧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会使营养保持绝对平衡,而只是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再加上养猪专业户往往不会选择给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会导致猪无法通过饲料获取足够且平衡的营养。
乳汁过剩。母猪在分娩前后,突然开始饲喂大量的多汁、发酵饲料,由于摄取过多营养而增加泌乳,但是后代仔猪无法及时吮吸干净,或者断奶方法不当,都会导致乳房肿胀。如果乳腺内感染细菌且不断繁殖,就会继发引起乳房炎,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乳房炎就会遗留形成后遗症。
饲养管理不当。母猪患有便秘、产前食欲不振导致营养不良,产前发生贫血,冬天长时间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俯卧,影响腹部血液循环而引起发病。猪舍温度过高,通风较差,产房过于拥挤,都会导致母猪发生难产,无力分娩,延长分娩所需时间,从而使机体过度疲劳,影响血流循环,增加腹腔内压,容易引起乳房水肿,进而导致乳腺发病。
2、临床症状
妊娠母猪尤其是妊娠后期,会突然表现出食欲不振,往往卧地不动,四肢及乳房等下垂部分局部发生水肿,触压会形成压痕,缓慢恢复,弹性较差;排出硬结粪便,精神状态,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微升高。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猪精神萎靡,体温有所升高,食欲完全废绝,排出更加干硬的粪便。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只要妊娠母猪乳房和四肢下部发生水肿,首先要进行补液强心,对体内渗透压进行充分调节,促使乳腺等组织的水肿消退,同时投服适量的保健药品,如食母生片、大黄苏打片等,避免其发生便秘,还要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退热药,如氨基比林、安乃近等,促使体温适当降低。另外,病猪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桃仁、赤芍、甲珠、花粉各10g,10g红花,连翘、地丁、黄芪、川穹、蒲公英、金银花各20g,瓜蒌、当归各15g,没药、乳香、甘草各10g,加水煎煮后通过胃管灌服。如果病猪体温升高,要除去黄芪,在添加30g石膏,黄连、知母各15g;如果乳房肿硬,需要加大连翘、金银花、夏枯草等的用量;如果食欲减退,要除去甲珠、没药、乳香,在添加15g焦三仙。也可取50g金银花、30g生地、24g当归、40g蒲公英、50g瓜蒌、30g夏枯草、30g连翘、15g甘草,加水煎煮后通过胃管投服,以上为体重100kg的猪的用量。还可取25g穿山甲、35g杏香兔耳风、30g虎杖、30g王不留行,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喂服,同时配合取500g鲜蒲公英,捣碎后添加适量米醋调合,然后涂抹在乳房红肿处。
针灸疗法。主要适用于急性发病以及采取多种疗法都无效的病猪。阳明穴,即位于距离最后两对乳头基部两侧旁开的2~4cm处,左右分别有两穴,使用园利针向内上方刺人,深度适宜控制在0.5~1.5cm。乳基穴,即位于近脐部的一对乳头基部外侧各有一穴,每间隔一对乳头,其基部外侧都各有一穴,一共六穴,使用园利针向内上方刺入,深度适宜控制在0.5~1.5cm。刺人后会见血,如果乳房形成明显肿硬可适当增加放血量。放血结束后,要在刺人处涂抹适量的醋和盐。如果病猪体温升高且停止采食等,可针刺耳尖、尾尖以及玉堂山根等穴位。病猪针灸前后要保持圈舍卫生良好,严格消毒,避免针孑L发生感染。
乳房按摩。母猪妊娠大约80天时,可每天对乳房使用温水(其中可添加适量的加消毒剂)进行擦洗,同时配合按摩乳房,能够有效改善乳房的血液循环,加速水肿液回归。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猪要采取单圈(体)饲养,特别是在妊娠后期必须饲养在单床(体)或者单圈内。每头妊娠母猪都要坚持在运动场进行适量运动,尤其是妊娠后期必须保持运动量适宜,避免乳房及四肢下部发生水肿。如果猪场条件不允许,可每天让母猪留在原地或者原圈在固定时间进行适当驱赶。圈舍保持清洁卫生,要求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清扫,有时在饲喂青绿饲料后也要进行清扫,同时要保持干燥,确保体表清洁。妊娠母猪转移到产房时,禁止追赶和鞭打,避免受到不良应激。母猪分娩前1~2h,要对乳房和乳头进行清洗消毒,常选择使用温热的0.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并配合在乳房敷上热毛巾进行按摩,同时确保产房安静、清洁和干燥。母猪要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避免摄取营养不足。母猪临产前3~5天,要逐渐减少饲喂多汁饲料及精料,同时禁止饲喂过多的发酵饲料,用于控制乳汁分泌。